时下,国内企业的质量认证热潮方兴未艾。这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给中国的企业管理带来的一次巨大冲击。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的过程为企业的管理进行了一次大梳理。它一方面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外先进科学管理理论的一次深入学习与实践;同时,它也是中国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效益化的一次变革。 走入企业内部参与认证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并深刻的体验到质量管理体系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有多大。ISO的认证过程使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差距,认识到了自己企业的现实。 看着认证工作在企业中红红火火的开展,笔者突然有了一种忧虑,就是对“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忧虑。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搞几个“主义”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最容易的就是做到“形式主义”。为了获得ISO认证的通过,为了拿到达标的证书,“牺牲”一点有什么。为了获得外部审核的通过,一定要严格把关,层层落实。不管是应付,还是真抓实干,反正是要拿到证书。可是拿到证书以后如何坚持,却没有详细与具体的考虑与规划。就像大学里某些学生一样,应考技巧学了不少,毕业证拿到了,可本领却没学多少。这样到工作中会怎样,可想而知。所以,企业不该再走此路。顾客想要的是“真诚到永远”。同样,企业只有“以诚为本”才可能走到“永远”。因为企业要跑的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它不仅需要“三分钟”的热度,更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一开始就不要奢望“一劳永逸”,“且行且珍惜”才可以走到“永远”。 其次是“本本主义”。中国企业更多的是缺少创新,当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是人的“惰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人们习惯于“追随”、“顺应”,所以照抄照搬也就不足为奇了。“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吗!提醒企业管理者注意,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的方法,但不是一个完美的东西。来到东方以后,也要“本土化”,子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明白质量管理也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认证也只是一个手段。不要把它看得太“神”,好像通过了认证,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要像鲁迅先生讲得那样“拿来主义”,而不是全盘照抄。要加以利用,不要为之束缚。抓“关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阿妹梳头为哪桩 为企业管理“梳头”](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02437107916.jpeg)
总之,ISO认证的开展,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促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而认证的最大受益者则是消费者。作为一个受益的消费者,我希望企业管理通过ISO认证的开展“把头梳好”。(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