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君的《“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只说了一半:只说了沉没成本究竟是怎么回事,而没有说如何有效决策才能够避免沉没成本的出现,而后者才是管理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任何决策都是有风险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决策的风险,(之前的看法)主要是来自可能出现的沉没资本,通俗点说,所有的决策都意味着投资或投入,但是,你所投入的资本完全可能是一大堆的毫无价值的机器设备,因为市场完全可能拒绝你的新产品,而市场一旦拒绝你的新产品,你所投入的机器设备就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
于是,从“沉没资本”的角度来看,它要求企业决策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而几乎是“准确无误的”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是个百分百准确的预言家或是中国农村里跳大神的巫婆。这显然构成了一个管理悖论:要么是不决策或不投资,要么是准备着失去一大笔的沉没资本,几乎没有第三条里可走,就如刘燕君的文章中所说,庞大的投资本身就构成了入门的门槛。
因此,“沉没资本”在传统工业企业那里,既是门槛、也是风险,但总的来说,它是门槛、而不是风险,因为之前的工业社会,总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而社会相对的稳定性,意味着并没有因为突然变化而带来的沉没资本问题,但是,当下的社会却进入了一个不稳定的时代,而所谓的“不稳定”的因素,恰恰是在传统工业社会里从未同到过的一个词所带来:知识----在一个新的知识社会里,知识本身既是企业成长的动力,也是企业所拥有的成本,所以我们才会说这样一句流行词“知识是企业里做重要的资产”,显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是相对于知识社会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社会而言的。
在一个崭新的知识社会里,不仅没有“沉没资本”的困扰,甚至连“决策必须正确”这样的管理问题都不存在,因为在知识社会里,知识企业唯一拥有的资产,就是知识本身!通俗点说,所谓的“沉没资本”,只不过意味着创意或创新是无效的,它仅仅意味着你失去的是一些个人大脑里的脑细胞。
我们常常说企业有“重资产”和“轻资产”之分,它实际上是在说传统工业企业和未来知识企业之间的区别----几乎无一例外的,传统工业企业总是“重资产”的,而未来知识企业总是“轻资产”的,因此,“外包”仅仅是用来描述知识企业的,它意味着知识企业把基于生产和制造的环节,完全抛给了社会上基于生产和制造的企业,而知识企业仅仅关注于创意和创新,它构成了整个社会新的分工:生产和制造的环节只属于传统工业企业,而创意和创新才是新型知识企业关注的问题。虽然在当下,依旧有着大量的集生产环节和创新环节于一身的企业,但是,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它依旧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管理体系。
我之所以说“连‘决策必须正确’这样的问题都不存在”,是因为在知识企业里,它具备了一项决策所具备的新功能,那就是“试错纠错”----因为决策是允许“试错纠错”的,所以才不必要求它事先绝对正确。
显然,在传统工业企业那里,是不允许“试错纠错”的,因为所有的决策都意味着一大笔的投入,即使技术发明,依旧需要一大笔的投入----我始终对于把创新误以为就是技术发明而耿耿于怀,事实上,只有在传统工业企业那里,创新才等于技术发明,而技术性的发明意味着你有他无,自然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但事实上,技术性的创新,是十分危险的,不仅因为技术发明高达90以上的失败率,更是因为它考验着技术发明所承担的可能的沉没成本,而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可能承担起这样的沉没成本。
知识企业之所以允许“试错纠错”,首先因为它是轻资产----资产能够“轻”到什么程度?最轻的资产,(假如决策失误的话)损失的仅仅是想象力。
其次,在知识企业里,概念本身就是产品----假如产品就是概念的话,那么,它当然是允许试错纠错的,因为纠正一个概念要比纠正一个实物产品容易得多。
其三,它意味着决策的尝试,必须提前至正式决策产生之前----正式决策之前的尝试决策,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创新,而“试错纠错”其实就是正式决策之前的尝试决策。
其四,“试错纠错”虽然也会遭遇到“沉没资本”,但是,由于它是轻资产的,所以沉没资本可以忽略不计,做多,仅仅是一些事前的用于概念广告宣传的费用。
同时,由于知识企业是允许“试错纠错”的,所以,它必然的带来一种“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很明显的,在传统工业企业那里,即使是存在所谓的“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最多,也仅仅取决于老板或企业主的善心或宽容,而知识企业允许“试错纠错”,并不取决于老板或企业主的宽容,而是取决于它的概念就是产品和轻资产。一旦“试错纠错”形成习惯和风气,几乎是必然的带来一种“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而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又将成为推动知识企业创新的动力。
所以,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传统工业企业和未来知识企业之间的管理逻辑,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学是排斥经济学的,因为经济学总是关注经济性的成果,而管理学则更多的是关注社会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