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的成长,经历了近30年的洗礼,已经初具雏形,初步具备与国企及跨国巨头抗争的硬实力;但如果从软实力来看,却发现我们的距离其实仍然相距甚远!为什么拥有5000年文明史,有着儒、道、法等百家争鸣的文化做基石的中国民企,却在公司治理方面如此之差强人意呢?
当民企摆脱艰难的、吃饭保命的创业期后,逐步进入成长期,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增加,组织层级的形成,管理难度的增加,企业的持续发展,必然会面对二次创业和企业转型的问题。二次创业和转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必须要迈的一道坎儿。推动民企二次创业和企业转型,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企业家和高层——观念转变,专业化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可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大多数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主要靠经营机会起家,往往把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集中用在经营上,而在管理上的投资分配往往不足,其结果因为管理混乱而造成了极大的效益漏洞。国内成长期的民营企业经历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时间较短,多数都是靠机会导向和局部资源经营起家,如关系型、技术型、实干型、家族型等,在经营上粗放,在管理上缺乏系统化建设,自然形成了民营企业独特的“木桶综合症”。一是板短现象——管理缺陷造成的效益流失,二是板漏现象——管理漏洞造成的效益流失,三是板缝现象——管理冲突造成的效益流失。而这些问题是相互交叉和错综复杂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解决。应对这种综合问题,一方面培养复合型的管理顾问人才,另一方面采取定制式系统管理顾问方式,运用综合的、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由经营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由于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对管理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是企业在学习和引进管理时,存在极大的误区,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缺乏对管理的整体认识,从而追逐现代流行理论而形成流行病。如MBA教育、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平衡计分卡等流行性误区;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存在理论和咨询界对企业的误导,从而形成了理论误区和经验误区,称之为误导病。如目标和绩效管理、员工激励、市场营销、细节管理、创新与变革管理等局部性误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已经从生意的个体迈向了组织化的企业,起步早的企业已经摆脱了艰难的生存状态,进入了成长期;起步晚的企业仍然还停留在生存的创业期。生存和发展问题悬在了每个企业的头顶。中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解决民营企业目前“木桶综合症”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瓶颈问题,企业家素质、专业化管理和产业化战略。首先是解决 “企业家和高层领导者经营素质的短板”,其次是“专业化管理体系”,缺少专业化管理平台,发展战略也就缺少实施运作的基础,最后是“产业化发展战略”,企业战略问题是中国企业发展中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关注企业战略本身。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首先深入分析产业环境,解决好基本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问题,找到战略的基本切入点,从而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才能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诸葛丰源、李晓东)
汶川罹难,举国之殇;
血肉同胞,情何以堪?
哀悼逝者,祈福难者;
国家危难,匹夫有责!
万众一心, 义不容辞;
众志成城,天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