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多维博弈人性假说
多维博弈人性假说以人的有限理性为基本前提,提出“博弈人”的概念,认为管理行为人不仅具有多维需求,而且还会根据管理环境变化而选择取舍自己的各种需求,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管理行为人进行博弈。多维博弈人性假说最终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管理理论的三个基本实践方向:实现组织收益最大化(完成管理目标)、实现制度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实现组织动力最优。137多维博弈人性假说的博弈模型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使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多维博弈人性假说通过引入博弈论建立博弈模型来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其主要包括四个模型:(1)基本博弈模型。(2)非合作管理博弈模型。(3)合作管理博弈模型。(4)进化管理博弈模型。138多维博弈假说总体分析
多维博弈人性假说将博弈人的博弈行为分为三种状态: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经济系统),权力不对等条件下的管理博弈(权力系统),时间不同步条件下的管理博弈(智能系统),然后运用博弈模型进行总体分析。139经济博弈——信息不对称博弈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一种追求个人的理性的经济博弈关系,也即管理行为人只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而不受组织收益最优的约束。这样一种博弈可以看做是在管理场中发生的经济博弈。140管理博弈——权力不对等博弈
管理场中的经济博弈只是一种假想状态下的博弈行为。这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场中,必然要体现组织的目标或者说组织目标对所有的管理行为人都是有约束的,同时权力发生作用也不是仅仅表现在委托—代理方面。而且更进一步地说,组织目标的约束力也往往是由权力来体现的。管理博弈实质上是一种权力不对等博弈。141智能博弈——时间不同步博弈
管理场中,管理博弈仅仅是一种最简单的基本形式。由于组织中结构的层次性、动态性,因此管理场中的博弈行为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时间的特点。这种复杂的博弈行为可称之为智能博弈。142关于组织和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
霍桑实验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组织的行为,开始重视群体行为研究,使之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群体一直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力工具,足以应付一切严峻和苛刻的生存土壤,有的心理学家还把群体说成是生长和维持生命的土壤143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卡特·勒温,德国人,于1933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独创富有成果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这是他的群体动力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1938年,勒温提出人的行为是他的个性同他所理解的环境的函数:行为=f(个性×环境),其中f表示函数关系。1944年,他首先用“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来描述群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一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在西方,勒温被称为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144勒温群体动力学的思想
勒温群体动力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结成群体,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2)群体是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一样,也有3个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3)群体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中,叫做生活场所或叫自由运动场所。(4)群体有着和正式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以维持群体存在,使群体持续发挥作用。(5)群体的组织结构非常不明确,不容易辨认,其中包含正常的成员、非正常的成员、领导者和孤独者。(6)群体中存在着3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专制型的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领导不在时仍然能达到应有的活动效率;自由放任式领导方式。(7)群体规模一般不大,便于交流各种信息和感情,以维持群体的长期存在。145群体规范
群体中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使群体生存下去,其行为的目的性是要求群体的一致性,即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统一。而群体成员在相互的影响中会产生一种类比的作用,即彼此接近、趋同,表现出顺从的结果,而自动地形成了群体的规范。 这种规范大多是非正式的规定,它往往比管理当局的官方制度更为有力。146领导者品质理论一
美国行为科学家亨利,1949年,在对领导行为的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12种品质。(1)成就需要强烈,把工作成就看成是最大的乐趣,置于金钱报酬和职位晋升之上,因此愿意完成艰巨的任务。(2)干劲大,工作积极努力,希望承担富有挑战性的新工作。(3)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上级,认为上级水平高,经验多,能帮助自己上进和提高,因而尊重上级,与上级关系较好。(4)组织能力强,能把混乱的事物组织得很有条理,能从资讯中预料事物发展的动向。领导者品质理论二
(5)决断力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备择的方案加以权衡并做出选择。(6)自信心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目标坚信不移,不受外界干扰。(7)思维敏捷,富于进取。(8)竭力避免失败,并且不断接受新的任务,树立新的奋斗目标,驱使自己前进。(9)讲求实际,重视现实,不去关心不肯定的未来。(10)不能只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疏远。(11)对父母没有情感上的牵挂,而且一般不同父母在一起。(12)忠于组织,恪尽职守。147行为学家鲍莫尔的思想美国行为学家鲍莫尔认为,企业家除了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率的企业领导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与人合作,用感化和说服的方法来赢得人心。(2)实事求是,高瞻远瞩。(3)善于授权,把适当的职权授予下级,而自己抓大政方针和重要的事项。(4)善于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起来调动下级积极性。(5)灵活机智,权宜应变,不生硬僵化。(6)责任心强,对自己严格要求。(7)富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力求创新。(8)勇于负责,敢担风险。(9)谦虚谨慎,尊重他人。(10)自持严格,受别人尊重。148领导方式理论一
美国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二人所提出的选择领导模式理论,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好的领导方式取决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任务的性质、职权的关系和团体的动力等。领导方式决策的基本变量,是经理运用职权程度与留给下属享有的自由度之间的比例。领导行为连续图谱从独断型到放任型共分为7个等级。独断
放任经理做决策并宣布
经理推销政策经理出主意并征询意见经理出试探性题目以便大家修改经理提出问题得到建议,做出决策经理规定范围让群体做出决策经理容许下属在经理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领导方式理论二
二维领导模式。1945年,俄亥俄州大学企业研究局把领导的行为目的归并为两个方面。一为主动的结构,指以工作为中心;二为体谅的结构,指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同一位领导人可能这一方面的比重大,而另一方面比重小,所以他通常是两方面兼而有之的一个综合体。
领导方式理论三
二维领导模式:管理方格论。管理方格论的提出,仍然是要考虑情势因素的。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受到了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领导方式理论四
Z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他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他主张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的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他将日本的组织称之为Z型组织。其特点是:第一,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第二,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第三,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的人才。第四,管理过程既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第五,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即吸收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协商、集思广益,最后由领导者做决策并承担责任。第六,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对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做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149A到Z型组织转变步骤(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策略。(4)设置高效合作、协调的管理组织机构。(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能充分地理解。(7)让工会参与变革。(8)确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制定长期的合理的考核和提升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促进企业成为有机的合作系统。(11)认真做好第一线人员的发动工作,使改革能在基层顺利进行。(12)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150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经济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西方管理理论。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151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了几个方面的巨大突破,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原子能的应用;其次是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再次是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最后是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这些发展将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152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判断和衡量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和垄断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垄断企业。大公司的不断增加,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逐渐集中于少数的大企业。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是企业间竞争和兼并加剧的结果,是战后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153垄断企业混合化
资本主义国家大的垄断企业基本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企业兼并或合并建立起来的。战后,各国的企业竞争更为激烈,出现了垄断企业混合化。首先,它适应了战后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形势,便于把发展缓慢的工业资本逐渐转移到新型的工业部门中去,从而保证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其次,它适应了战后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能使资本逃避经济危机的打击。154大中小企业协作化
为了使经济得到最快的增长,使战后经济得到尽快恢复,各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优势。战后,中小企业发展在各个发达国家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在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大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力求利用中小企业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劳动工资低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合作使之变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和附属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经营格局。155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化资本主义企业一方面向垄断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游资,进一步缓和劳资矛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大企业发行了大量小面额股票分散股权,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7000家公司的1000万名工人、雇员持有本公司的股票。156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由于企业不断扩大,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从事跨国经营和销售。战后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无疑给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由此而产生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管理问题,也要求新的理论的指导。另外,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的需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趋势,对人的管理也随着人的多样化而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157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2)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推动管理思想的发展。(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了对人的认识。(4)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了市场观念,导致内外协调的管理思想的产生。(5)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的产生。158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方法论准备
随着管理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多变性,对管理方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科学化、定量化,这就需要管理理论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要有科学工具来支持。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通常把前三者称为“老三论”, 把后三者称为“新三论”,这些都是最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159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系统论归纳了管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规律是系统规律的具体化。管理人员具有的系统观念是管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史中,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意义。160信息论
信息论也是现代科学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的科学方法论之一。信息价值、信息量、信息反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概念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始终,信息论与信息科学成为现代管理活动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