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寻求新市场以及战略性资产是企业的主要目标。但它们目前面临不少困难。
文/本刊记者 刘建辉
也许大部分人不知道,一向以千方百计吸引外资为重任的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据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梁兵介绍,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累计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9364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17.2亿美元,其中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9.2亿美元。
这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05年7月至9月,同属于世界银行集团的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FIAS)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发起了一次针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调研,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进行具体操作。
今年6月13日,在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世界银行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讨会”上,这项调研结果正式发布,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景图。
接受调研的150家企业来自8个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最集中的城市: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宁波、深圳、西安和成都。这些企业均从事过或准备从事对外投资。已经有过对外直接投资的132家企业进行了总计251项投资,其中60%的企业仅有一项投资。
通常人们会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会占多数,但是在这15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仅占三分之一,占多数的是国内的私营企业;150家企业中,超过70%的是未上市企业。企业首选的两个投资目的地分别为东亚和南亚及东南亚,其次是非洲、北美和西欧。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前还处在“试水”阶段,没有形成规模,而且主要是集中在周边地区。
在投资的驱动因素方面,得票率最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寻求市场(85%)、寻求战略性资产(51%)和实施企业的全球竞争战略(50%),其次才是寻求资源和提高效率,分别占39%,规避国内竞争则为最低目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说,这项调查结果可能会令许多人感到意外,最近一段时间对于企业“走出去”寻求矿产资源的报道非常多,很多人因此认为这部分企业应该占多数,其实不然,寻求开拓市场以及战略性资产还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
可喜的是,在受访企业中,85%表示实现了目标,54%的企业表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盈利能力不低于其国内投资,该比例在第一产业高达69%。
按照所有权划分,64%的国有企业表示其对外投资的盈利能力等于或高于其国内投资,但该比例在私营企业只有41%。调查中,35%的企业认为国内和国外投资在赢利方面没有差异,该比例在私营企业上升至49%。由此可见,中国的私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风险越大的地方越热
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表示他们面临严重的挑战。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文化冲突、对当地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缺乏资金和劳动力成本是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四项最严峻的挑战。其他的挑战还包括与当地政府的交往、本地化和不良的社会秩序。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对外投资中并没有体现出来。33%至59%的企业认为其在国内市场的比较优势遍及品牌、人力资源、技术、分销渠道、融资、市场信息和对投资政策的了解等各个方面。但在国际市场,33%的企业认为他们的比较优势仅限于性价比和产品质量。
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除了面临企业自身经营上的挑战之外,还面临着许多来自企业外部的挑战与困难。
融资渠道不顺畅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58%的企业表示他们在获得融资方面有一些困难甚至非常困难。这些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分别为留存利润和国内银行的贷款,其次为外国商业银行贷款。77%的企业希望获得长期和中期融资,但未能如愿。
企业还面临着许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政治风险等。在经营风险方面,汇率风险是中国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但是这种风险与投资所在地紧密相关,高风险地区主要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
在政治风险方面,中国企业认为最可能出现政治风险的地区是非洲(94%),其次是中东(83%)、东欧及前苏联(77%)、朝鲜(75%)、拉丁美洲(71%)、南亚及东南亚(63%)。在对政治风险进行分类评价时,受访企业认为存在最严重的腐败和社会动荡风险的地区分别为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及东南亚。有意思的是,虽然东南亚和非洲有很高的政治风险,但是这些地区仍然是中国企业的投资热点地区。据姚洋教授介绍,在调研过程中,有些企业反映,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当地政府大楼一到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刚开始去的时候还以为他们都在加班工作,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政府官员是在等着收受贿赂。
大部分的企业认为拉丁美洲、南亚及东南亚、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中东和朝鲜的投资环境不如中国。但是这些投资环境比较差的地方反而是中国企业最乐意去的地方。姚洋教授解释说,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环境较差,但是机会比较多,并且他们的政府给予了中国企业非常大的支持,一路开绿灯。受访企业中有一家投资于朝鲜的一座废弃的金矿,朝鲜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还专门为此修了一条公路。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财务部副主任杨天福介绍,中国水电在柬埔寨投资了一个2.8亿美元的水电项目。他们与柬埔寨政府签订的合同中规定,无论是用电高峰期还是低峰期,政府都要购买一定数量的电量,因而极大地降低了项目的风险。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这么好的运气,也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照顾。同样是中国水电,杨天福介绍,他们在印度的投资就没有得到印度政府足够的支持。印度外交部拒绝给他们公司的员工发放长期签证,因此他们每半年都要被迫回国一次,然后再重新申请签证。这么一来,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和效率损失。
针对此,杨天福希望中国的政府部门能够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给予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多支持。因为有些困难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有些则是无能为力。
绝大部分的受访企业认为以下因素妨碍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获得外汇的限制,行政程序数量,办理程序所需的时间,有限的资金来源以及合规成本。全部受访企业一致认为取得外汇是一项严重的障碍。
据姚洋教授介绍,调研开始的时候,他们曾试图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获取一些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因为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申请到足够的外汇。他们认为外管局应该会有这方面的备案,后来他们发现此路不通。由于中国的外汇管理非常严格,企业不太可能通过外管局获得足够的外汇,也就不会再去申请。因此,外管局的统计数据极大地低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数据。
大连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融资总监刘义海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不通过外管局,而是直接通过设在开曼群岛或者香港的离岸金融公司直接将资金汇出境外进行汇兑。他笑称中国叛逃的贪官都是这么将资金汇出海外的,他们这么做却是被逼无奈。
支持“走出去”
在对非洲和朝鲜投资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将中国政府的支持列为投资驱动因素之一。由此反映出中国政府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问及希望中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时,约有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业务的各个方面需要咨询服务和协助,尤其是在缩减办理程序所需时间、举办投资洽谈会、为投资申请提供指导并增加相关程序的透明度、以及明确投资类型和所需的相关程序方面。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6月13日的研讨会上,商务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担保机构(MIGA),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FIAS)等国际机构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商业公司都表示了要大力支持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梁兵介绍说,商务部于去年11月1日启用了境外投资批准证书网上发放系统,通过该系统,极大地方便了企业,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这次调研是差不多一年前进行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资本项目管理司的王国建说,近一年来,尤其是最近的几个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放松了对于企业用汇的很多限制,外管局非常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太平洋局副局长冯桂婷女士认为,如果国际发展机构与中国政府和企业联手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将有利于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FIAS)、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希望为推动这一进程发挥作用。
在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之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未购买政治风险保险,或采用外汇保值措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保险部总经理助理苏蕾女士说,海外投资项目涉及金额大,对于经营风险之外的政治风险,企业或银行难以控制,因此需要保险担保。中国信保可以帮助企业或银行在做出决策之前,更深入地了解东道国的政经民情,以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当风险发生时,通过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障可以从中国信保获得经济补偿,使投资者损失大为降低。另外,如果投资项目获得了海外投资保险,银行通常会重点考虑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额度。
今年2月13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使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对外贸易获得了双重支持与保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领域实现资源共享,畅通业务渠道,就特定国家、特定项目的融资和承保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还将在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业务领域加强合作。
2005年中国信保发布了国内首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从中国的视角对60个国家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级。今后还将推出18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并进行定期滚动形式更新,同时发布部分行业风险分析报告。中国信保还对一些重点资源国别如蒙古、尼日利亚、俄罗斯、东帝汶、安哥拉、津巴布韦、刚果(布)、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国家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有关东道国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
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中国的企业都抱有很大的信心和期望。约有60%的受访企业表示将继续投资海外,另有13%的企业准备在未来三年中进行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