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市“圈钱”的话题,笔者已在多篇文章中均有提及,本不再想多费笔墨。但自从所谓的“新老划断”后,管理层将承诺的三步走并作一步走,俨然将自身的诚信打入“冷宫”,而此举注定会在市场中产生震动。事实说明,中国股市的“圈钱”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折——打着全流通的旗号,以市场化发行为诱饵,将原先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提升到了“市场化圈钱”的高度。
今年以来,两地大盘的涨幅超过60%。但6月7日,上证指数大跌5.33%;7月13日,上证指数再一次大跌4.84%。有传言说管理层不希望股市上涨过快。不管是真是假,股市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却是不争的事实。难道说半年涨幅超过60%就不正常而前几年的大熊市就正常了吗?况且,指数打压得越低,其反弹的要求也越强烈。股市经过几年时间的下跌,泡沫基本上被挤净,本来就存在大幅上涨的条件。而且这两天的大跌也有航母级银行股上市因素的影响,6月7日是中行,7月13日是工行。
从5月15日的第一次会议到7月14日,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证监会发审委为融资和再融资召开了二十次相关会议,平均每三天一次,其密度之大前所未有,过会率超过70%,以至于市场上有人喊出“发审委的敬业让人害怕”的论调。发审委是否敬业另当别论。事实是,为了股改的顺利进行,融资与再融资被停了一年多的时间,不管是监管层还是相关公司,都希望早日开启这座闸门。而在股改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打开这座闸门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股指的强力上涨也为开闸创造了条件。纵观中国股市的历史,每一次大行情的背后,伴随着的都是大扩容,是上市公司“圈钱”的最大化,而此次也毫不例外。
“新老划断”后第一股中工国际是以全流通的模式发行,截止目前,新股上市超过五只,而新股IPO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继中小板第四只新股德美化工之后,中小板第五只新股得润电子也已完成了网上发行,紧接着还有横店东磁、天源科技、保利地产、威尔泰和大秦铁路“整装待发”。需要关注的是,在所有的新股发行中,几乎发起人股东均承诺自愿锁定三年。由于发起人股东一般占有较大的股份比例,其上市时间对于新股的发行定价以及上市后的新股定位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在有三年锁定期的所谓市场化发行必然显出畸形的一面来。
由于存在三年的锁定期,实质上与股改前的发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严格地说,目前全流通模式下的发行新股,上市公司的股份仍然还是处于一种“准股权分置”状态,因为发起人股东所持股份在三年内不能上市流通和转让。正是这种困境,导致了新股发行市盈率的节节攀升。
资料显示,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的发行市盈率为19.83倍,同洲电子的发行市盈率为 24.32倍,中国银行发行市盈率为24.23倍,德美化工发行市盈率为22.88倍,14日上网定价发行的得润电子为29.33倍,而即将发行的威尔泰最终确定网下配售的发行价格区间为5.20元/股~6.08元/股,此价格区间对应市盈率区间为:30.59倍-35.76倍(全面摊薄)。根据询价制实施后新股发行价格的“定价规律”,威尔泰的最终发行价格定在6.08元/股当毫无悬念,其全面摊薄后的发行市盈率则为35.76倍。在股权分置时代,新股发行除了闽东电力创造了88.69倍的“天价”市盈率之外,其它的一般“回归”到20倍以内,反倒是全流通模式下的市场化发行竟然纷纷跨越“雷池”,这新股发行还能称之为“市场化发行”吗?市盈率的攀升,对应的是上市公司融资额的无形放大,也就是上市公司从市场中多“圈”了钱。这“市场化发行”岂不是演变成了“市场化圈钱”?
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中国股市相关制度的缺失和缺位,在于中国股市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在于中国股市还是以“圈钱”为目的的市场化。此市场化是与成熟市场接轨相悖的,此市场化也只能是一种“伪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