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上升,国际著名投行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数额也在飞速上升。从早期的盛大、百度到蒙牛、永乐再到无锡尚德,再到最近的山水集团(摩根士丹利联手鼎晖以5000万美元收购49%股权)、宁夏红(英联投资以1000万美元收购20%股权)等,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民企将携手跨国投行进军海外资本市场。
但是,对于那些急于上市的民营企业,跨国投行其实就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民企缺少对投行游戏规则的一般了解,对资本运作的风险估计不足,欠缺资本运作的基本常识,那么就有可能陷于“成也投行,败也投行”的慨叹中。
那么跨国投行究竟是怎样的一群机构?它们的游戏规则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据《商学院》杂志的文章认为,就培育中国民企迈入资本市场来看,目前跨国投行已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模式,可归纳为:“股权投资-改制重组-激励和提升业绩-上市套现”,具体过程为:首先,选择一家合适的民企进行注资获得原始股权,这个过程中经常还需帮助其理清产权关系,尽可能“民营化”,为海外上市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然后,设定业绩增长目标,激励中方管理层倾尽全力来实现,手段通常是签订一份“对赌协议”:双方拿出一定比例股份设定认沽期权,若到期达标,则外方按承诺将该比例股份以折让价格转授予中方管理层,反之则该股份由外方获得,以此促成企业升值,与此同时,按企业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海外上市的完整体系,帮助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最后,等待时机成熟,担任上市保荐人推动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IPO,并通过先前设计的较为宽松的退出通道,将股份兑换为真金白银,完成套现安全离场,整个过程一般短则3年,长则不会超过8年。
2005年6月13日,通过对蒙牛乳业(2319,HK)的第3次配售减持,摩根士丹利、鼎晖和英联等抛出了持有的大部分权益,只剩不到0.1%,短短3年以6000万美元的投入实现了20多亿港元的回报。
2005年年初,高盛以3000多万美元的价格置换了江苏雨润食品9%的股份,一份协议为:若2005年雨润净利润在2.63-3.25亿元区间,中方需将至多2.81%的已发行股份转给外方;若净利润少于2.592亿元,中方需以溢价20%的价格赎回外方所持股份。
在2005年年初,摩根士丹利及鼎晖以5000万美元认购上海永乐家用电器27.31%股权。招股书上说明,若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净利润高于7.5亿元,外方将向中方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75亿元,中方将向外方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中方向外方转让9394.76万股。
一系列相似的例子表明:跨国投行采取的是一种直接股权投资方式,而其本质就是风险投资:首先考虑的不是分红,而是着眼于超常规的股权投资收益。这也使他们对资本变现的通道有特殊要求,海外上市一般是首选方式,因为股票交易便于退出,回收风险较低,带来的往往是几倍于投资额的巨大回报。但是,资本的倍增效益和退出通道取决于对企业资源整合的质量,不一定所有的被投企业最终都能上市,但跨国投行的目的绝不是做实业,他们必然会设法以转让并购或要求被投资者回购等方式寻求退出,南孚电池就是在未能如愿上市的情况下,摩根士丹利将有控制权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其竞争对手吉列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