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为回顾中国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感触良多。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反观来路,再阅前著,特别是一些即使在今天来讲,也仍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文论,节选一、二,呈与博友诸君浏览之,议论之,不亦快哉!故此,特摘选我与郭廷建(辽宁省委讲师团秘书长)于1990年底合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文化概论》一书中的部分内容,与飨读者。
人本素质(一)
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团体意识等,作为一种区别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观念形态的文化来说,它是企业人本文化。而这是人企业文化的物质(生产资料、产品等)、制度(体制、规定、规范等)和人(观念载体)这三种形态划分上而言的。若从人本身看,它们则表现为人的本位素质、本元素质,即区别于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的主导素质。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质上主要是抓人本文化——人本素质的开发;这是企业文化学的深层内涵。弄懂人本素质,将进一步弄懂企业人本文化,是解开种种企业文化问题的钥匙。
日常的经验和我们的初步研究认为,人有三处基本的素质,除了体力的、智力的素质之外,还有一处“精神的素质”。这第三素质,一方面,它常常被混同于智力素质,如“精神产品”,“脑力劳动”等概念,即多少反映着这种偏差。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下,它甚至不被认为是人的一种素质、真正处在主体地位的人的素质。因此,有必要结合人的素质的全面剖析,作出科学的阐释。
何为人的素质?就狭义说,这是指,作为物质或精神生产中同客体相对应的主体,人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人的各种素质都是在人的文明进货中生成、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它的实体,说到底,也无非是物质、能量、信息。
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各部分的职能,大致如下。
(1)起点素质。也可以叫做进入素质,即:自然人进入社会门槛应具备的跨阈限素质,它包括正常人所起码应有的体魄、智力与精神状态。显然,低于这一分界线的痴呆者,不具备这些素质。
(2)体力素质。也可以叫做依托素质:一方面,作为“硬件”性素质,它是其它各种“软件”性素质的物质依托;一方面,它是整个赖以存在、活动的物质依托。例如人的机敏、执着、耐力,以及推、举、抓、拿、拉、扛等作用力,都体现着人的体力素质。作为有效性素质,它表现为人的体力性劳动素质。这种体力性劳动素质,其特性之一,是社会参与性。因为任何劳动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劳动的社会性规定了体力劳动素质的社会参与性特征。其特征之二,是分工专业性,在现代大生产、大经济中,作为特定的社会分工角色,每个人的体力劳动素质,都表现一种具有专业划界性分工专业性特征。工人同农民不一样,钳工同铣工不一样,等等。其特性之三,是能量等级性。开关说过,人的素质,最终归结为人的物质、能量、信息。从人的素质总体来说,体力素质是侧重于讲人的信息方面的素质,而能量方面的素质是蕴含于二者之中的,从物质性素质中蕴含的能量来说,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等级:简单再生产。一天干满八小时后,即没有多少余力可以追回了;扩大再生产。或可在量上超出八小时,或可在质上加大劳动密度、紧张度等等;缩小(小于)再生产。顶不下八小时工作,或时间够而工作质量下降了。其特性之四,是效应层次性。如果说,其三是从劳动素质力度大小来划分的,那么,这儿则从其劳动生产效应实现程度上进行划分。从这个角度看,人的体力劳动素质可划分为谋生素质(获取生存资料的素质)、发展素质(获得发展资料的素质)、享受素质(除二部分外),能获得某些生活享受所需要资料的素质)。
注:1、本文选项自《企业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五节之三“人本素质”,其中包括四个问题,此乃“之一、之二”;2、本文全系原文,一字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