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为回顾中国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感触良多。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反观来路,再阅前著,特别是一些即使在今天来讲,也仍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文论,节选一、二,呈与博友诸君浏览之,议论之,不亦快哉!故此,特摘选我与郭廷建(辽宁省委讲师团秘书长)于1990年底合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文化概论》一书中的部分内容,与飨读者。
人本素质——精神素质
(4)精神素质。这是人的主导素质,也可以叫本位素质、本元素质。这就是从群体上说的“国民性”,从个体上来说的“灵魂”等等。这种主导素质,尽管其实体亦是一种文化信息,但它与智力素质不同。它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非产品性。人的一切智力素质都可以转化成为产品的构成部分,或是物质产品的,或者“精神产品”的,或是服务产品的;而精神素质,如理想、道德等等,尽管它也参与产品的生产,但它本身并不能作为产品的构成部分而存在。
第二,非转化性。人的智力素质既然要物化到产品中去,当然,作为信息,是可以向物质(产品)转化的。而精神素质,无论是责任感,还是事业心,或什么理想、积极性等等,都是不能向着物质(产品)转化的。若硬要说它能转化,那也只能是人的观念本身,而不是外界的事物、活动。
第三,实在性。这里的关键是,应该在什么意义上来理解精神、观念等离开物质就不能存在。这只能从信息必须由一定载体承载的意义上来思考。就是说,离开载体,它就失去存在的场所和地基了。但这丝毫也不排斥这一点,正是(也只有)这些精神素质在调节、制约、规范、指导着人的行为。这就是它的实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对的。
人的精神素质,若从其机制与功能上来看,可具体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导向素质。这主要是解决理想问题,解决人的行为走向问题的素质。价值观、幸福观、生死观、事业心、责任感等等都主要或部分地体现着人的导向素质。例如,我们经常讲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日常说的“精神支柱”等等,都属于导向性精神素质问题。
第二、规范素质。这是道德问题、品质问题、法制问题、纪律问题。这是具体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素质。它的实质内容是,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是非制约与实践能力。从职能上看,如果说,导向素质主要表现为在纵向行业上分辨是非的话,那么,规范素质则侧重于横向的行为上明辨是非。
第三、动因素质。这是一种动力源素质。它是人们在内心中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要那样做的判断与实践能力素质。它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深厚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人的内在需要同外界满足这些需要之间的有机连结,即构成了动因链条。例如,马斯洛讲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生存、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人的实践中,这几个层次(全部或部分)同外界的直接、间接有机连结,便于工作生成、强化、发展了人的奋斗、进取、拼搏精神,以及积极性等等。
综上所说,精神素质是人的主导素质;智力素质是人的主体素质;体力素质是人的依托素质。在作为社会人起点素质基础之上,这三者之间的流变统一,构成了活生生的人。当我讲人的素质的时候,首要的是讲人的素质的总和不是个别方面。
注:1、本文选项自《企业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五节之三“人本素质”,其中包括四个问题,此乃“之四”;2、本文全系原文,一字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