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向竞争、按才分工、按劳取酬作价值取向系统就是要否定恶意不劳而获。研究恶意不劳而获重点在于分析剥削,剥削虽不能消灭,但可最大程度地抑制,这就是维护公平实现责权利统一。
广义不劳而获同责权利关系和浪费等概念关系密切,本节主要阐述它们的概念及关系、功用。
一、广义不劳而获
(一)广义不劳而获的概念
对于封闭的自我整体来说,不劳而获意味着沿测地线实现自身消费体系,即付出最少效率最高的消费运动,甚至是超测地线T15零支出来获取自由享受。超测地线是指比沿测地线还要短的实现消费体系途径。这除了剥削、盗骗是不可能的,自然是理想的。但对封闭体系内部成员即公体中的其它个体来说则是极为厌恶的,因这种超测地线运动必然侵犯他人利益,违反齐出力原则,破坏生存公有律的运行。总之,虚物质公平支持共同不劳而获抑制个体不劳而获。
公平需要责权利一致作保证,而少数个体的不劳而获是责权利一致的最大祸害。广义不劳而获不仅仅是指游手好闲者,更是指一切违反按才分工、按劳取酬原则,通过剥削、盗骗等方式在按需按劳分配以外获取的收入部分。如果这部分收入没有用于社会投资,解决就业,只是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是超恶意不劳而获。
不劳而获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往往会造成挥霍、不计效率的开支等浪费。如赌博赢来的钱往往引发花天酒地、挥霍消费,甚至肇事。
(二)不劳而获之正反二个作用
不劳而获历来是个贬义词,实质上我们在反对鸡鸣狗盗等不轨行为的同时,却疏忽了人类开发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人类摆脱不痛快不自由的苦力劳动,而实行高效全自动化生产,造就全体共同不劳而获。而且不劳而获属虚物质范畴,是自由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不劳而获有正负二个作用。不劳而获欲望的正功能是高级载体之整体欲望发散,如全人类不断创新而应用新科学新工具取得科技生产力之高效用,称之为善意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负作用是高级载体内部的部分低级载体之欲望发散,与社会发展方向不完全一致,而是少数人凭借财力、武力、权力对其它多数人进行“三力”剥削和盗骗,致生产体系实现消费体系的道路受阻,价值取向误入歧途。这种负作用引起的不正当竞争往往使少数个体暂时暴富而社会反而停滞发展甚至倒退,称之为恶意不劳而获。
按照广义不劳而获的正反作用,下面概括出四个方面的表现。①通过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放大人类劳动转化资源能力,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量;②按照生存公有规律,建立共生存社会保障体系,救助老少病弱残和遭遇天灾人祸者;③虚物质发散恶性决定了剥削、盗骗的存在;④人类因能力所限导致的机会主义。其中前二点是不劳而获的正作用表现,而后二点是负作用表现。
《五构素物体论》之图6中已反映出不劳而获的四大类型,即“剥削、盗骗、救助、机会”,其中 “机会”这个东西会引导众人去寻寻觅觅。正确的引导可有利于社会宏观经济调整,如有奖福利募捐可吸收个体生存金以上部分用于社会生存或救济。而救助是针对缺乏生存能力的单元来说的,必须通过生存公有来解决。机会与救助主要是高级载体给予少数低级载体的特殊恩惠,不强调责权利统一,却要求受惠人有责权感和关心社会的美德良心。剥削和盗骗则是恶意不劳而获的主要内容,是消费体系实现的非常捷径,必须建立在生产体系的基础上或借助阴流子手段等完成了物质生产制造后才能发生作用。剥削与盗骗是普遍存在的,集中表现为按才分工、按生产要素取酬之外的其它价值取向下所得,具违反生产原则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甚或掠夺性。尤为可恶的是,它对生产体系有着严重阻挠和破坏性,必须通过责权利统一机制和完整的法制来严加限制打击。也只有实现责权利统一竞争机制,坚持按才分工按劳取酬价值取向,才能出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局面,抑制恶意不劳而获及负面效应。
不劳而获分为公体(生物圈)内、外二种,对内共生存对外齐出力的不劳而获是理想的;于内剥削、盗骗的对外毫无作为的不劳而获是好逸恶劳的丑恶表现。
二、浪费新概念
(一)浪费与恶意不劳而获
恶意不劳而获的概念是具备劳动能力者非法所得,并不参加相应的社会劳动。而浪费是指消费挥霍,产品不完全用于消费,生产力没有充分服务于消费,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要素配置不当,人才结构培植不充分,任人唯才未落实。显然,恶意不劳而获者本身就是一种对劳动力的浪费;再者恶意不劳而获意味着全社会C值分配不公,即资源配置、使用不当自然也是一种浪费;更为恶劣的是,恶意不劳而获使劳而不得,劳动者得不到基本的供给,不劳者营养过剩,从而导致总劳力萎缩,总劳力不足必导致生产要素出力不足。
(二)浪费的概念
恶意不劳而获是个分配或配置不公的概念,由于不公而挫伤劳动积极性,抑制了对优秀技能基因的营养供给,制造了社会不公的氛围。这些无疑是对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打击,同浪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无疑是超级浪费。浪费则产大于消,生产不完全为消费服务,表现为徒劳。主要有产、消结构不对应,资源配置不合理、消费金分配不均,在基础生存水平上没有实现共生存保障。如重复建设、泡沫工程,库存积压,怀才不遇,为保护价格销毁产品;又如个人用品的闲置,物品、产品使用寿命未到期提前废弃,糜烂挥霍的生活等。总之浪费的参考标准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实现率。但一切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高超消费且经权衡利弊、综合考虑而废弃的旧技术旧产品不属浪费。判断浪费是个因地因时权衡利弊的盘算,如筹建工程遗留下来的临工房、基础设施等用于贫困地区或农村建设是不得了的财富,但考虑运输、拆卸等费用才可决定是利用还是废弃为好。保鲜不好而使物品糜烂,挥霍、丢弃、污染环境等的废弃就是浪费。概括起来说,因高超消费且符合技术寿命或使用寿命指标、经科学权衡计算,对科技生产力发展有利的废弃不是浪费。否则,未经完全消费的废弃,投入高产出低且没有效率可言、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危害的生产等就是浪费。
浪费分相对与绝对T16二种,相对浪费是指在不破坏资源、产品质地的条件下,产品使用权的无偿转移;绝对浪费是在当时科技条件下,对可消费资源和产品质地破坏性废弃。
(三)浪费的主要现象及其处理
浪费有许多现象。如人才培植不充分且不遵守按才分工原则,资源配置分配不当且不遵循按需按劳分配原则,重复建设、效益低质量差的泡沫经济、资金滞流使用不当……。一句话,浪费是指:影响阴流子运转速度、降低完全有效弹性碰撞率;资源配置使用不合理,产品物件存储占有不当等致生产不完全服务消费;让物质资源和人才成果等生产要素闲置高搁甚至摧毁等。以上这些浪费大多与贫富悬殊、公制体相关。贫富悬殊的浪费,如经济危机时为保护价格而破坏产品、库存产品,对身体无利的无度挥霍等。而公制体责权利相离导致的浪费如渎职行为,公产公钱公家利润业务等转化为私,私家亏损转嫁予公,资金外逃,社会管理人员洗钱案和行贿受贿等浪费是令人乍舌的。
贫富悬殊类型的浪费可以计消疏通产-消通道来解决;公制类型的浪费主要应由责权利统一机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