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剥削是恶意不劳而获的主要形式。剥削源于不劳而获的天性,其恶果使得多数人厌恶劳动而又不得不劳作。如此少数人的幸福、自由必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上,致使人生是何等不公平何等的不值啊!分析三力剥削是研究广义不劳而获的继续。三力剥削是最为广义的剥削,揭露了剥削本质界定了剥削范畴。
一、三力剥削的来源虚物质之发散性就是使其载体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但物体按层次结构存在从而表现出能力有大小,不可能任由虚物质发散。虚物质发散表明阴流子波涛滚滚而来,其滚动的势能就象洪流一样,只能引不能堵。如果不以计消市产来引导就必然转化为“剥削能”。三力剥削因之而生,也即三力剥削的根源是:方向不变与层次结构的矛盾,即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层次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层次高的控制层次低的,能力大的摆布能力小的,由此就产生了弱肉强食的恶道。就人类来说,集团头目的人性发散就是凭借武力或傍恃集团武力来控制集团中的每个人,控制群众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控制社会资源与成果的配置、分配。不管控制武力的高层者素质如何低、为人如何差、修养如何乏……,丝毫不影响他摆布一切,而政权与财富也就巴结上了武力并形成三力剥削。
剥削来自方向不变与欲望无穷,来自层次结构决定的能力有限形成的武力有大小。层次结构使得高级载体能力大于低级载体,使得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而虚物质的发散性使得人的欲望通过掠夺他人的收益份额来实现无限满足。谁抢谁的财富即谁剥削谁就由武力来决定。武力是能力的一种曲形使用,不仅违背人类共同实现消费体系,而且分散社会实现消费体系的能量,所以由武力较量来确定社会财富的分配是极其反动的,同样由武力夺取政权继而管理国家也是错误的。因为根据五构素能量当量有限和特长原理,武力强大者通常是不擅管理国家或社会的,其能量集中在武力方向上发挥。
(一) 物体存在法则是剥削产生的机制
三力剥削产生机制在于人性之恶,而研究人性就要研究物体存在法则,以及解析人体结构捕捉量子层面的虚物质。随着猿猴进化成人,兽性上升到人性,难怪《三字经》开头就来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但人至成家立业时却因生存生活所困又还原出兽性,可人是理智者,对大我小我间利益一致关系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结果是人性之善战胜人性之恶。众所周知,人性或善或恶。发散的人性就是兽性,而收敛的人性才是含善意的人性。以发散人性参与市场竞争,又以收敛人性修善竞争诸边关系就是因为人性有善恶双重性。为什么人性、兽性、善性、恶性交叉混存呢?原来物体有物性,动物有兽性、物性,而人性中包含着物性,且发散时呈恶性,收敛时呈善性。
发散的人性表明人的欲望无穷,而每个人能力有限无法靠劳动实现自己的欲海,但可在商品交换中博取极大满足。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换句话说,有了人性之恶才有丛林中野兽为生存所进行的残酷搏斗。虽然残酷搏斗多为团体性,可实现大王、部落首领的一些欲望,但那是长期处于危机中的、多为二败俱伤的。正如网友A评价《论三力剥削》时说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源于人类的理智、合作、思想的利他行为……”。这就说明为什么搏斗流血会进化到市场竞争,且合作成为市场竞争的首选。于是人的欲望可通过合作逐渐实现而表现出人性收敛,从而有了计划经济的基础。可见网友A评论《论三力剥削》一文时说“人性运动律’就不是经济学的范畴!只有共产社会才是建立于人性基础之上的,……”的看法恰好抹杀了经济学的自然物质基础。刚才所谈的人性实质是组成人体的量子层面的虚物质(波动方向物质)效应,表现为生存发展自由的欲望无穷不变,表现为终身追求自身价值的方向不变。沿最佳途径实现自己的消费体系之方向不变是物体存在法则的一个方面,因此研究经济管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性物质,更要研究物体存在法则的另一个方面:层次结构论。层次结构论的基本点是能力有限,因而重点在研究物体结构协调性、使有限物质释放出特异功能、辐射出极大能量。显然物体存在法则表明,人是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的矛盾体,即人生追求沿最佳途径体现自身价值而又无奈能力有限,因生活在地球上,身长不过八尺体重不超百公斤。同理,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或团体或群体乃至社会也是这种矛盾体。这就意味着团体中可供团员消费的资源有限,少数人为了多占多得,就拉帮结派形成团体中的小团体,逐渐演变成一个以武力控制团体利益的权力机构。由于这个权力机构的存在,剥削、盗骗、压迫、贪污、渎职、洗钱、枉法……便都有支撑点。于是岗位、资源按这个团体的关系网配置,也就有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一人飞黄腾达鸡犬升天之说。权力剥削的出现使得贫富悬殊、社会失调、运行效率低下……,无穷无尽的问题层出不穷。问题的关键反映在共生存与齐出力不能同时出现的总矛盾上,即不劳而获与劳而无获同时存在,获得生存保障者不愿劳动,掌握生财资源者追逐利润时不顾他人死活。
总之,沿最佳途径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不变意味着欲望无穷,由于物体按层次分布于时空中因而能力有大小。所以剥削的物理哲学来源是方向不变与层次结构的矛盾;剥削的社会来源则是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矛盾;剥削的动力根源是欲望无穷引发层次高的控制层次低的,能力大的摆布能力小的,由此就产生了弱肉强食的强权恶道。故武力威胁、欲望无穷和能力有限三者是剥削产生的根源,物体存在法则是剥削产生的机制。
(二)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矛盾是剥削始终存在的机制
武力剥削来源于人的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的矛盾。自身能力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却是实现无穷欲望的一条可行捷径,于是在野蛮时空中劳动能力就扭曲成武力来使用;在文明时代,劳动能力就体现在市场竞争中。显然,人文科技再发达,社会形式再高级,人及人类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能力有限欲望无穷的矛盾永远不会消失,武力剥削也就永远存在。因此,大家所认同的“剥削将消灭在共产社会”的观点有待纠正。在超共产社会仍然有剥削,只是形式、内容会有所不同。
二、系统剩余价值Sv(surplus value)不是剥削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贫富差距都是剥削带来的,资本家凭生产要素取得的收益绝不应是剥削所得。
(一)工资与剩余价值
分工与合作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方式。社会只有按才能分工,以及参照劳动付出大小、实际贡献和按生存需要分配合作生产的社会财富才是没有剥削的。但这种完全没有剥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准确评价生产要素的作用值和贡献大小的计量技术不是一般科技水平下能形成的,特别需要等待经济管理学和人文社科的数量化技术化的到来。
1. 社会分工与合作生产
现代社会分工普遍采取市场招工应聘的双向选择,具有盲目性、机遇性和不准确性,因而不可能有最佳生产组合。这样也就不可能创造最多最好的社会财富。在经济管理学没有量化成技术操作的今天,在国家政权控制社会的时代,武力决定权力分配,官员主导社会分工,以致任人唯亲,权钱交易和买官卖官等成了社会分工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情节下,实行社会科举资格、竞聘岗位、契约考核、法治行为的用人程序尚是较理想的分工原则。
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实现按才分工的基础上才能谈按劳分配。劳动者的劳动是启动生产和实现社会财富保值增值的关键因素,尽管这样劳动工资也只能属生产成本,而与剩余价值没有包涵与被包涵关系。单独原始体力劳动与社会合作进行科技生产的产出完全不一样,二者的一般社会差值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纯粹的个人体力劳动产出是工资,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劳动的产出是包括工资与剩余价值在内的社会财富。所以劳动者只能领取工资,不能领取剩余价值。
劳动力是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特殊的生产要素。当代劳动者通过参加生产劳动领取工资,获得专利和咨询服务费;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基础科研者、公务员和文教事业人员的工资由政府以税收方式收缴代发。古人知识财富、天然资源、当代科学家成果、全社会合作生产产生的效益是剩余价值,属社会公产,由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确定个人代理份额。
3.按生产要素分配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社会的公共财富,来源于全人类,来源于古今中外,来源于全社会分工合作,是纯粹的个人不能独立创造的,因而不包括工资。剩余价值虽是社会公产,但因产权清晰和保值增值的需要,只能通过法律规定由少数个体代理。在今天,则政府代替社会委托并监管有能力保值增值和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人士担纲。究竟由谁代理?回答是应由市场竞争遴选出有事业心能使社会财富保值增值的守法高人代理。代理多少按生产要素分配操作。
(二)剩余价值与剥削
剥削的范畴至今主要形式不外乎“三力”,真实的剥削与“三力”有关而与剩余价值无关,即系统剩余价值T17不是剥削。因为剩余价值是生产要素综合运行的效果,不单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与剥削毫无关系。
经典的剩余价值论实质上很不准确。首先虽然应将生产劳动的所有收益都归结于劳动者,但这个劳动者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其实“劳动”概念是极其广义的,对应的劳动群体也是全社会的消费者。即包括所有投入生产要素的主人、直接劳动者、管理者、间接调控服务者,科技创新者。如果认为直接劳动者即体力劳动是唯一的财富创造因素,则显然是相当片面的。片面在于劳动是广义的,劳动人民是全体消费者,而不应理解为体力劳动者。其次,若将基础科研、资本运作、经营管理和脑力劳动及工作时间外的劳动思维排除出生产投入作计算,则是极端不合理的。试想,未来的无人生产劳动场所,现在的无人操控机器人,自投入经营后因没有人的参与,岂不是没有剩余价值可言。恰恰相反,无人自动生产的效率是相当高的,无人生产的要素投入者获得利润更高,高到可以不劳而获。
以往的经济学都着重谈论地租、利润、工资,实质上地租、利润、工资、税收……是社会总产品C的分配形式。如将这些分配形式同“三力”剥削论联系起来则更为科学。因为超额地租凭借土地、超额利润凭借资本等都离不开武力或政权或财权的支持,尤其超额税收是以武力为依托以土地所有和管理服务为形式,唯雇佣工资是劳动报酬。不过,地租、利润、税收中也包含着与服务相关的部分,其中按市场价所收取的服务报酬不是剥削。如果地租额、税收额与所提供的服务等量,则利润与资本即阴流子的流动效率对应,就不存在“三力”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