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法治背景之下,企业的一切商务活动都脱离不了法律的约束和合理应用。法律不仅调整着企业组织实体的设立、变更、合并、分立与注销,还调整着企业的商业交易,保护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财产所有权。法律使企业得以在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下创造财富并不受非法干扰的保有着财富。在这样一个法商结合的时代,法律是企业商务活动的基本游戏规则。每一个理性的企业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企业所遵循的法律通常来自于:(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2)审判机关的司法解释;(3)行业自律规则;(4)市场惯例等等。 另外,公司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有时也会成为法律解释的参照,影响者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法律与企业生命周期相伴随,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企业内部的日常法律事务与面临的法律风险。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通常都是知法律之名,而不知法律之实。这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虽然法律为他/她的生老病死都作了安排,但他/她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法律为何物。即使法律偶尔找上门来,他/她才会对法律进行一鳞半爪的学习,但也往往是如堕云雾,不见庐山真面。 这些企业或个人之所以没有因不知法律而陷入困境,一是因为“幸运”,另二是因为现代法律中所蕴含的道德原则和私法的发达。现代法律保护人的思想的自由和行动上的自由,只要这种自由没有逾越现代文明道德和法律底限。这使得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大都得到了法律上肯定性的评价,而没有招致惩罚。另外,道德、人们之间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消解了一部分法律风险,而没有使之衍变为损失。 幸运并不是时时有。随着现代商务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国家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化,企业会发现其商务活动所遭遇的法律障碍越来越多,企业商务活动越来越需要律师或其他法律专家的参与。 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聘请自己的法律顾问,并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机构或岗位。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有效需求正在凸显,但这种需求也表现出多样性。 现阶段我国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有效需求大体表现为三种形态: a.偶然性需求。

企业缺乏制度性、常规性的法律事务管理,仅仅将法律作为企业经营活动遭遇法律障碍的情况下的救命稻草。企业认为法律只在这种偶然的情况下才积极对企业商务活动发挥作用。企业对待潜在的法律风险听之任之,整个企业在对法律风险无意识状况下从事着商务活动,法律事务管理表现出滞后性。 b.常规性需求。 企业认识到企业很多事情都需要具有法律上的论证。在企业管理者做出某项决定时,往往需要判断这个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因此,他们将法律事务管理作为商务活动的辅助工具或者参谋,通过建立法务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将一种偶然性的法律事务管理变成常规性的法律事务管理。这种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已经并体现出一定的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性质。 c.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 企业利用法律这种游戏规则和自身法律事务管理资源争取更多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获得竞争优势。如通过法律事务管理增加和保护资产、维护商誉、保障投资者信心等方式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企业资本市场认可度;通过采取事前审核,制定防范措施,减少企业损失,降低企业费用;结合战略规划,通过开展合作、并购、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反垄断、反倾销等手段,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战略目标;改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获得社会认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等。表现出这种需求的企业将法律事务管理资源作为其战略资产之一,有积极提高法律事务管理水平的动力。 但在实践中,即使是将法律事务管理作为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对待的企业也往往会因为法律风险而使企业商务活动遭受重大挫折或导致企业破产关闭。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对影响其总体目标和战略的潜在的法律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的缺乏以及法律事务与风险管理框架的不健全。 企业在法律事务管理中往往习惯于传统法律顾问的工作模式,忽视企业所面临的种种法律风险之间的关系,缺乏识别潜在法律风险的手段,不能准确评估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大小以及对企业总体目标和战略的影响。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不仅应当关注那些企业现实的法律服务需求和已经出现的法律风险,而且应当关注那些尚未出现、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