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投资——生命的创造
一个新的企业诞生,总是伴随着一个特定的机会,或一个特定的能人,或一个特定机会与一个特定能人的巧妙结合。英雄创业产生一个新的企业生命,或抓住商机投资而成,或把握机会由母体企业抽资而成,或转移既有积累……总之,企业因为投资而新生。
一、投资的相关理论
(一)基本理论
1.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国民经济达到均衡是通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的调整而实现的,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而且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投资之间具有乘数作用。这种乘数作用的产生,是因为各经济部门的相互关联,即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引起资品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它部门的收入,最终使国民经济成倍增长。
2.阿夫塔里昂加速原理:投资与收入的影响是相互的,即投资会影响收入水平,同时,收入水平也会影响投资。
基本概念之一是: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自发投资是指由地理、人口、技术、资源、政府政策等外生因素引起的投资。它被当作独立的因素,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变动的制约;引致投资是指由国民收入或消费变动所引起的投资,这种投资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且在总需求增大后必然引起,因而称为“引致投资”。
加速原理是假定自发投资不变的条件下的引致投资的变化规律。
基本概念之二是:资本一产量比率和加速数,资本一产量比率K=资本K/产量Y,加速数是资本增量和产量增量之比D=△K/△Y=投资I/△Y。
基本概念之三是:净投资与重置投资,净投资是新增加投资,其数值取决于收入变动的情况;重置投资是指用于补偿所消耗机器设备的投资(折旧及大修理)。
(1)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或其变动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函数。
(2)投资的波动大于产量(或收入)的波动,产量或收入的轻微波动会带来投资的大量波动。
(3)要使投资水平不致下降,产量(或收入)就必须继续增加,如果产量或收入增长率放慢,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
(4)“加速”有双重内涵,即当收入或产量增加时,投资是加速增长;当收入或产量减少时,投资是加速减少的。
(5)加速原理必须是在没有生产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否则利用闲置生产力就可以进行调节了。
3.卡莱齐投资利润(速度)原理:决定投资的不是产量大小而是利润量大小。投资与产量或利润之间的关系是速度型的,而不是加速度型的,故称速度原理,即利润愈大,企业不仅对投资有更大兴趣,而且由于利润的资本转化的数额愈大,从而使投资增长与利润增长呈现密切关系。
4.多马经济增长论(投资两重性原理):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扩大社会生产能力,起到创造生产力的效果。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扩大,人们的收入也会增加并相应地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这就是投资创造的有效需求。把投资的两种效果适当地结合,即在增加资本存量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消费,就可以避免同投资扩大生产力而带来的生产力过剩,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均衡地发展。
(二)投资目标与投资效应
1.投入与投入效应:
(1)数量形态的投入:生产资料的物质消耗量和人类活动的必要劳动的耗费量的合称。
(2)质量形态的投入:即技术形成的投入。
(3)空间形成的投入:又称为布局形态的投入,表现为取得最低平均生产费用和最合理级差地租(狭义,广义地可以涵盖地域因素所导致的成本)而增加的投资资金的增量以及相应的资金占用成本。
(4)时间形态的投入:资金的占用成本,包括大小、长短和价格(利率)高低。
(5)投入效应:争取最佳量态、质态、时间与空间所耗费的资本和资本占用成本的费用支出。
2.产出与产出效应:
(1) 数量形态的产出:劳动、产品数量的总和,即投资效益。
(2) 质量形态的产出:投资效能的产出。
(3) 空间形态的产出:投资对不同地区(空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 时序形态的产出:投资对不同产业(单位、部门)先后序列的差异所导致的相关产业的投入与产出。
(5) 产出效应:产出内涵着质量、量态、时间与空间最佳形态所带来的宏观与微观的产出效益。
3.投资效应:
(1)科学内涵:投资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是指价值或实物形态的数量增减)的获得,为此,需要一定的技术能效(即质量形态以技术经济指标来衡产品功能)保证和充分运用空间效力和发挥时间效率作用。
(2)投资结构的经济内涵:
A、投资的内部结构包括来源结构(来源的广度与宽度,分布与分配构成,所有制性质及聚集资本的方式——生成、来源、所有制),分配结构流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
B、投资的外部结构包括质量结构(投资不同先进程度的诸技术手段之间的密集程度与相互配比的关系。由变动力、资金、技术、信息智能等因素综合作用构成),量态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
(3)投资结构经济效应体系:
第一效应:变动与差异,不同的投资结构,必然全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有同的技术效率,不同的社会(市场)效果和不同的时空效力。
第二效应:投资一生产力,不同的投资结构,必然全产生不同的质态(技术)结构,不同的量态(规模)结构,不同的空间(布局)结构和不同的时间(时序)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生产力。
第三效应:投资一产业,不同的投资结构必然会对相关上游产业(价值链前端)产生不同的效应(回顾效应),对下游产业(价值链下端)产生不同的效应(前瞻效应),不同的投资结构必然会对相关产业产生不同的效应(旁侧效应)。
第四效应:资本结构经济效应,不同的投资结构必然影响资本的生成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和消费结构。
第五效应:由价值形态的货币投资结构变化与差异所带来实物形态、技术、劳务、产权形态等投入物的重新组合与配置,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济与不经济。
第六效应:投资一国民经济效应。
4.投资机制:
投资机制的构筑与运行,取决于投资的根本特性。投资的根本特性主要有宏观性(不可能将产业和市场封闭起来),系统性(不可能将产业和市场分割开来),规律性(不论产业,还是市场,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控性(任何投资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认识基础上的反应性行为,不具可控性的事,是不会形成投资的),效应性(包括微观效益和宏观效应),动态性(需求变化,市场变化,手段在变化,与之相适应、投资不可能静化),必控性(不能控制,投资不会有效率和效益)和可行性。
上述特性就规定投资的生成和运行机制。
(三)投资与国民经济
1.国民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前者认为国民经济是以均衡为主要形态的增长,而后者则特相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增长一般是以非均衡为其主要形态进行。
(2)库兹湟茨经济结构理论:总经济增长率从来是非匀速的,表现为加速与减速并存而且各不相同;各部门在总产值总资源中的比重变化及其速度,幅度更制约新经济增长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变化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发生重要影响;生产结构的变换率导致新的产业部门的产生和高速发展。
(3)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基本观点是认为经济增长阶段的依次更换与产业部门的重要性的依次变化相联系,经济增长总是先由某一部门采用先进技术而开始的;主导产业部门是通过多种影响的完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起飞”的条件一是生产性投资率的提高,二是产业主导部门的建立,三是有效制度的保证。
(4)钱纳里经济结构转变论: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认为工业化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阶段,同资本积累和比较优势这样的供给因素变化相比较,需求因素变化对于工业化的作用同样重要;认为工业化取决于总需求的水平和要素的供给结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增长主要是中间需求而非国内最终需求的变化,贸易形式的变化较之国内最终需求的变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更大,影响工业化的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有所不同;其根据发展战略,将准工业化国家划分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性三种模式;认为一国的发展战略取决于国际国内各种制约因素的作用(政策选择、制度环境、外部、初始条件,世经状况,战略间的有机联系,外汇和人力资本的供给等等)。
2.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
(1)内在联系:
A、总量与结构的互为作用: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同时总量增长必然又导致结构转换和变动;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转换率也就愈快。
B、总量与结构的相对关系:
a、 总量矛盾: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b、 产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C、不同的总量具有不同的结构:首先是在不同总量区间,三大产业各自所占比重及其增长速度不同;其次,在不同总量区间,第二产业内部变换率具有明显差异。
(2)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A、准备条件阶段:是从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产业特征是:一产30—40%,且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经济和社会呈下列特征:
a、 人均产值约300美元;
b、 尚未形成稳定的高积累率;
c、 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 社会企业新阶层尚未形成;
e、 有效率的廉洁政府各体制尚未形成。
B、高速增长阶段:是以工业化为产业特征,且产业结构变动加快,二元结构出现重大转化:
a、 人均产值为300—2000美元;
b、 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已具备一定条件,经济年增长率在3%以上;
c、 能持续保持20—30%积累率,且投资效益较高;
d、 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已经形成。
C、稳定增长阶段:三产迅速上升,技、知密集比重上升,二元结构消失。具体标志是:
a、 人均产值大于2000美元;
b、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规模经济效应已达极限。
(3)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
A、同步增长: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是社会生产以不断扩大再生产为共同内容的。
B、结构转换: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而经济结构的转换成功就在于投资结构的优化。
3.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
(1)关系:经济结构是包括生产力结构,产业(产品)结构的总体形式,它是以往投资的结果;现实的投资流向的客观需要是现实经济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是由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决定的;投资总量与投资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不仅制约着总量增长的幅度,也制约着经济结构的转变速度;投资总量的变化和投资流向的变动可以有力的影响和改变经济结构。
(2)投资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首先具导向作用,其次由于投资活动本身的程序和建设过程,生产力的形成必定滞后,而具有后发作用,故需要对长远经济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的,三是流动作用,四是增能作用,五是调节作用。
(3)投资的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能力:
投资的力量取决于投资主体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机制,可以强化创新的需要,推动创新的努力,创新的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客观存在,富含创新的投资,才能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投资结构;投资的效用还取决于企业重组机制,良好的企业重组机制可以提高存量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而使投资成为“引信”——以最少的投资形成有效的投资结构,从而获得投资效能的最大化。金融体制的效率,市场发育状态及科学技术进步状况等均是决定投资效用的重要因素。
(4)国民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
平衡机制:平衡机制促成经济平衡,使经济不稳定系数保持在安全有效的水平上(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不稳定系数分别是:美国为0.0271,日本为0.0420,德国为0.0342,法国为0.0229,英国0.0230,中国为0.1175等发达国家水平的3—4倍。
(四)投资——产业与生产力结构
1.基本理论
微观经济学通过价格的研究,揭示和描述具体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模式形态,宏观经济学从国民收入角度,通过对就业(失业),GDP和通货彭胀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和描述一个国家(或完整的宏观经济体系)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其经济模式形态;中观经济以部门、地区、集团及产业为对象,揭示其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结构形态。
(1)产业结构经济理论:
A、汉恩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内的组织形态,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产业结构和企业内的组织形态等构成第四生产要素。
B、列昂捷夫产业联系理论(投入产出经济学):认为产业受国民收入和价格理论双重指导。
C、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应以较粗的产业分类和经济发展眼光来寻求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
(2)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
A、古典(第一代)生产力学说:以奎奈、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他们开始重视管理这一生产要素,但尚停留于零散观念而未形成系统理论。
B、近代(第二代)生产力学说:主要有:
其一是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国家生产力和国民生产力,来源是个人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
其二是杜能的静态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动态区位理论,他们从不同角度同时强调国家干预,尤其是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必须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强调管理革命。
C、现代(第三代)生产力学说:主要有:
一是以柯布—道格拉斯为代表的生产函数理论(因素分析论),认为生产力等于生产要素集合与生产条件之积[P=F(a、b、c……)]
二是以熊彼德为代表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式,强调企业家作用,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观能动。
三是以斯大林定义为表征的生产力二因素,三因素论。
2.投资一产业结构
投资一产业结构是指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比例,是投资结构的实体形态。
(1)理论:
A、投资产业结构体系分类:
其一是三次产业分类法,此法定义一产为种植、畜牧和狩猎,二产为制造、建筑等工业,三产为商业、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公用事业等。
其二是生产结构分类法,此法以比例结构定义,分别是行业部门的比例结构,轻重的比例结构,农工比例结构、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各产业内部的投资比例结构等。
其三是专门类法,主要有霍夫曼分类法——按工业部门分类;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进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索;按资源(生产要素)集约度分类法——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能密集型等;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分类——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科技化产业结构。
其四是国际产业分类法: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B、影响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输送,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
生产技术体系决定了资源在各产业的分布状况,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条件约束;自然资源状况对产业结构亦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业。
资产状况:存量资产和增量投资的数量和质量状况,直接制约着投资结构的状况。
国民需求结构状况: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关系,国民消费结构等等,均会对产业结构演进起着导向的作用。
C、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其一是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温饱型——质量型——享受型演进。
其二是技术进步速度和生产率上升的差异: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密集型演进。
其三是经济史:原始经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的演进。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A、佩蒂—克拉克定理(三次产业的演进):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考虑三大产业结构的演进,其基本观点是:人们总是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
B、工业结构重工业化阶段论(霍夫曼定理):认为工业由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重工业化;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高加工度化;在高加工度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又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演进——技术集约在趋势。科学技术将日益成为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工业社会——超工业社会。
C、超工业社会结构趋向规律:材料革命——使用系统技术——知识集约化商品的出现。
(3)投资一产业结构优化:
A、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技术创新总是首先在某些部门的突破并逐渐扩散到整个国民经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部门或主导部门系列是不尽相同的;现代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关联性是产生结构经济效应的根本。
B、优化标准:首先应符合产品结构发展求规律,其次是符合国情,并应该明确先导产业——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动态比较费用理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是来自于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此外,产业的转换能力也是构成优化的重要因素。
C、结构的优化
首先应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一般是呈基本(温饱)需求——便利与机能的需求——多样化、多变性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规律演进。
其次是应该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供给结构变化总是以需求结构变化为轴,以最有效满足需求的方式进行。
三是适应国际贸易的变化。主要有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进口过程——国内生产过程——出口阶段)和产品循环发展形态(国内生产——国外销告——国外生产并返销国内——国内新产品的更替)等模式。
四是科学投资产业结构政策。这首先是产业结构目标的合理选定,然后是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首先会产生产业效应(亦称直接效应),其次会带来波及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最终会形成社会效应(即最终效应)。
3.投资一生产力结构:
(1)生产要素组合论:
A、生产力因素论:一是层次观点,即生产力诸因素在生产力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存在并发挥作用;二是相对观点,即生产力系统组成部分的因素资格不是绝对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因素资格都是相对的;三是动态观点,认为生产力因素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任何两个时期或地域的生产力因素及其作用和地位也都不可能是相同的。
所谓生产力要素,包括载体型(即实物性)要素(如资本、设备、材料……),凝聚型要素(即渗透或凝聚在实物型要素中,以提高载体型要素的质、技、性、功能,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要素)和运转型要素(信息、管理型要素,是使生产力系统得以运行并获得经济收益的生产要素)。
B、生产力组合论:
一是质态组合:即人力因素和物力因素的适应;物力因素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适应,人力因素内部之间的适应等。
二是量态组合,即生产力诸因素形成一定的生产力系统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协调配合;生产力系统的规模合适。
三是空间组合,即生产力诸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有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关联状态。
四是时间组合,包括劳动者因素和生产资料因素的时间组合——通过培训,技能更新,技术进步的配合;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的时间组合——如减少或避免停工待料,原料超储等不配合;基础设施和制造设施与时间的组合——水、电、汽、交通、通讯、储运等与制造、加工设施能力的配合。
C、生产力环境论:
生产力环境一是自然环境,包括对象型的将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形成的环境,也包括条件型的生产系统得以运行的自然条件,还包括生产力结构、布局、规模和时序的决定因素组成的自然条件等。
之二是经济环境,包括生产力系统运行中的全部生产关系和与系统因素有某种对应关系的外部经济条件两个方面。
之三是社会环境,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及其物资承担者。
D、生产力规律论:
其一是生产自身发展规律,其中下述几个规律对生产力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劳动力智力化规律——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相对日益减少,脑力和智力劳动者相对日益增多;
生产工具劳动功能化规律——生产工具是人类创造的用来延长自身肉体器官,强化自己的体力以征服自然并取得物质资料的力量。其本质和趋势是不断地物质对象化,其属性不断地功能化。
劳动对象多功用规律——随着科技的进步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的利用出现一物多用,多物一用的格局。
其二是生产力单元组合发展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质态方面,组合循高加工度化,技术协调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等几个方向演进变化的规律。
其次在量态方面,组合循功效等同性,大型化,专业化协作趋向演进变化。
三是在空间组合方面,生产力因素趋优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工规律起主导作用。
四是在时序组合方面,同步结合规律和高速发展规律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三是总体发展变化规律:生产力总体发展主要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生产力基本规律和生产力系统不断智能化规律。
(2)投资一生产力结构效应:
A、技术经济效应:技术和技术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主导力量,技术结构的形成受到一系利因素的制约,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程度,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经济和社会因素等的综合作用;技术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B、规模经济效应:根据生产力因素量态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科学地和自觉地选择和控制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的规模而取得的增产节支。
规模经济效应的源泉于生产力因素的不可分划性,生产的专业化效率和设备同等功效所耗费用的差异性和功效的同等性。
C、布局结构经济效应:一是布局的经济作用——生产力因素的空间组合,即诸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关联状况会对产生力产生不同的效力;二是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由于自然因素是决定因素,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起制约作用,所以综合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诸因素的作用影响,合理布局生产力无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挥。
D、时序结构经济效应:
时序作用:时序经济的永恒基础是经济运动过程中的一对客观矛盾,这就是生产力因素形成周期的差异性同生产力系统结合时点的统一性的矛盾,其作用与影响在宏观上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平衡协调方面,在中观上,对地区、部门、产业内部方发展的秩序安排;在微观方面,企业群内部发展时序,主要涉及可主导产业为核心。
(3)投资一生产力结构政策:
A、生产力合理组织:投资结构的理论研究必须把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的最优化当作宏观投资学的研究目标,必须使生产力组织成为有关的多种学科的综合结晶,必须把社会生产力发展如实地当成一种动态和一个过程来对待,从而避免形而上学。
B、发展战略:生产力发展需要遵循现代化原则,整体化原则和智能化原则;战略内容一是要有依据,即符合国情和客观规律,二是要有目标,三是途径和方法要配合支持——实现战略目标的全部措施的总和,发展方式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模式。
C、评价监督体系:由生产要素自身的经济性(包括物资经济性,技术经济性,资金经济性,土地经济性,劳动经济性,环境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等方面),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形态经济性(包括质态组合经济性,量态组合经济性,空间组合经济性和时序组合经济性等)和生产力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环境经济性,市场经济性,结构经济性和综合经济效益)及综合经济性(内涵企业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在内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