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在工作中的行为研究
*人之行为非但受制于其个人,更受制于群体。
*相互利益不仅在提高机构工作效率,且满足个人要求。
1.意义
在各个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彼此间必定在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或交互行为关系。同一机构中之人如此,各个团体之间及团体和人员之间亦复如此,由是形成一种极端复杂之人事关系。故专门研究这种团体内人员或单位之间交互行为关系之科学称为群体动力学。
在科学管理时期,研究管理的人都偏重在物质与组织条件的研究:诸如工作环境的改进,法令法规的制订,层级节制的注意,以及事权责任的划分等,但是他们忽略了人。行为科学产生以后,发现“人”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才是团体的主体,所以应当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单位来研究问题。那么,就必须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经济等观点和方法,否则便不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本质。
*人员行为与工作效果的关系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欲望的,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行为,而行为就会影响到工作效果。所以,一个单位想要使它的任务能够圆满达成,就必须改进单位人员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改变并非只靠命令权力就可达成。应该设法使人员自动自发地改变行为,那么就要特别注意人员欲望的满足,心理的反应以及情感的因素等。群体动力学就是研究这些问题对人员行为所发生的影响,进而达成提高单位效率的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来研究问题,等于是以“心理学”为手段。
*单位利益与人员利益相互平衡的关系
过去认为单位人员的利益不得大于单位本身的利益,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却不赞成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人员和单位是平等的,并不是相属的,单位既然可以要求人员遵循其各种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同样的,人员也要求单位满足其各种利益和欲望。所以,单位如果想使人员发挥工作效能、贡献、聪明、智慧、热忱和忠心,那么就必须提供给这些人员以合理的待遇,工作的保障,适当的地位,人格的尊重及升迁的机会等。只能在这双方利益都得到平衡时,单位才能达成使命,人员才有前途发展。从某一角度看,这是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管理的一种学问。
*单位人员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人员是单位业务的主要业务,所以人员之间是否能够和睦相处、合作无间,对于事业成效有密切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的重要性,一个单位不怕没钱,也不怕设备简陋,最怕的是人不和,相互排挤。所以,人群动力学特别注意增进人员之间的感情,使大家能够形成一个牢固的团体,无论是主管与部门间、同事与同事间大家均能保持君子风度,互相尊重,同时也要彼此了解,意见沟通。这正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伦理学”的学问。
2.理论基础
*人的潜能应加以发挥
管理人员应对人性予以重新认定,以决定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及什么样的监督方式,来促进工作人员的潜能发挥。
有关研究表明,效率高的机构,管理人员是以员工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这说明在注意工作成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人性的关切,严密的控制反不如员工自动自发来得有效。因此,主管人员应该尽量使员工有参与工作计划的机会,使他们有一分表示意见的自由。
*个别差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可见每个人皆因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环境而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个别差异,固然,人在基本上的欲望是相同的,他们都要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但其间侧重、强弱、缓急等等却存在着许多不同,可用“大同小异”概括。
*尊重人格尊严
人皆有人格尊严,并不因其团体中地位高低而有区别,也就是说,并非地位高者才有人格尊严,而地位低的就没有人格尊严。
*激励的运用
激励被认为是群体动力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由于受到重视,整个改变了管理的方式,过去那种严格监督制裁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被广泛使用;相反,那些如何顾及人格尊严及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激励法则,则受到普遍的重视。
激励的目的在于引发他人的动机,以有效地完成其工作。但是人的行为是决定工作效率高低的主要原因,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刺激;二是动机。
人的行为与其动机密切相关,由于某种需要必须获得满足,由此而引发了动机,由于动机而导致了行为。所以要研究人员在组织中心行为,以及如何改变其行为以符合组织的要求,便不能不先从了解其需要开始。
*马斯洛层需要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及爱的需要;
D、尊重与荣誉需要;
E、成就与自我实现需要。
*奥尔德弗ERG理论:
A、 生存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B、 相互关系和谐和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
C、 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
ERG理论是对层次需要论的修正:
A、层次论认为需要是天生的,而ERG认为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
B、需要层次论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ERG理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理论,而且也提出了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理论,较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把欲望放在较低的需要上;
C、ERG理论认为需要级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能越级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哲学基础
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关于人的个性的学说--人的个性只能存在在于个体身上,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之中;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人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社会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是主体,个人价值是客体,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个人价值是人的价值在社会的体现,个人价值是主体,社会价值是客体,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实现。
*经济学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是投资形成的,是具有再生、放大、创新等功能特征的高质资本。发展观理论--(1)阶段(二战-70年代):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观(经济增长是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是以增长为前提,效益为中心,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贡献为提高,社会进步要有可特诡计发展性综合进步),追求的是总量、速度、人均收入,实质是生产观念;(2)阶段(70-90年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由生产向分配领域发展,追求以人为本(主要代表理论:宇宙飞船理论、增长权限理论、基本需求理论等);(3)90年代-今,可持续发展观:既是满足现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人保持发展空间,即强调人与地球的协调(包含A、人与自然;B、社会;C、生态)。劳动分工理论等。
*管理学基础
X理论--人是趋利性的,是经济人,基本理念为胡萝卜加大棒,基本方法是强制与惩罚;Y理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基本理念为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营造环境、充分激励;Z理论--人是整体的统一,基本理念为文化的精神作用,基本方法是软硬兼施,虚实并蓄;行为科学(群体动力学--见前段);系统科学理论--两个以上有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具有主目标和资目标的多目标体系,且具有1+1>2放大效应(次优化原则,整体功能最大化而不要求具体要素功能最大化)的整体性和每个组成要素相互关联且其具有灵敏点的强烈关联性的,有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组合体(结构决定功能、调整结构的途径有:全新组合,同系统加新元素,同素异构)系统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影响成功的因素只有那么几点(灵敏点,开关效应)只要解决好这些关系要素功能,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