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票论”可以衍生出“预定经济”。用“票价”引导用户预定生产线的产能,就能够把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确定”下来,使生产计划更容易安排。
以销定产还是以产定销
最近和公司生产、物流及销售部门的员工交流,感觉到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两大方向。
两个方向的观点单独来看,都是有道理的。生产部门的员工说,我的生产线的产能就是这么高,你硬要我达到一个不可能达到的产量,我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我的生产排单是有内在规律的,你硬要中途插单,我的生产计划就被你打乱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反而影响更多订单的交期;我们的生产线是有刚性约束的,我们不能拿火车当出租车开。
销售部门的意见也有道理,客户是“上帝”,营销大师都这么讲,难道有错?没有客户,你们生产什么?
张西振认为,实际上,所谓“生产观念”和“营销观念”,并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不过是市场供求关系造成了此时此地某一种观念显得更合理一些。
当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观念占上风;当供过于求的时候,营销观念有优势。既然是可以左右摇摆的,那么那一方也只是一个相对的真理。
“卖票论”的启示
“卖票”比喻正好能够统一这两者。
我们公司的业务特点是订单多(每天1000多单)、交货时间短(以小时计算),交期矛盾显得特别突出。
东经集团CIO王甲佳最近就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提出来“卖票论”:承认生产线的刚性约束,根据生产信息接单,将订单管理部门变成“售票厅”。有多少座位卖多少票;有哪个车次卖那个车次(时间段)。
我们公司的业务逻辑,主要有销、供、产三条线,这三条线交会于“订单”管理部门,就像一个车轮,每个辐条都交汇于中心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订单部门就是公司业务逻辑的“无”,是逻辑起点,是矛盾的焦点。
从这个视角看问题,最容易看到系统的全貌,也就能够很容易的超越部门视角,超越“以销定产”、“以产定销”的争论。
“卖票”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比喻,认真思考下去,能够因此而澄清很多模糊的观念。
王甲佳认为,“卖票”是一个平衡点,将产能与向客户的承诺统一起来,将企业经济效益与客户满意度统一起来,让销、供、产各方,都不因本位主义而危害整个系统的运行和效益。
“卖票”是一个机制,通过“票价”折扣,引导客户和销售员主动适应生产线的刚性约束(尽管柔性生产是应该追求的方向,但在没有做到柔性生产之前,还要尊重生产线的刚性约束)。
不同时段的订单其价值是不同的,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第一个馒头很重要,第二个馒头不重要,第三个馒头可有可无,第四个馒头就不想吃了。不同情况下,“票价”也应该有所不同,成为一种调控手段,实现客户与生产线的互适应。
从“卖票论”还可以衍生出“预定经济”。用“票价”引导用户预定生产线的产能,就能够把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确定”下来,使生产计划更容易安排。实际上,“预定经济”就是一种柔性的“计划经济”,是超越了“中央计划经济”与“纯粹市场经济”的东西(在这里我们以小见大去思考一下)。
预定经济化解两难
从“预定经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东经公司长期一来存在的早上“第一班车”运输能力的瓶颈问题就容易打破了。三级厂(张西振注:“三级厂”是纸包装行业中不自己生产纸板的纸箱加工厂,是东经的纸板用户)的特点是每天早上最需要我们送货,这样便于他们安排一天的生产。
既然这是客户的真正需要,我们应该想办法满足这种需求。但是,我们的运力决定了每天早上只能运送那么多,一旦超过了这个数,就会把下面的计划打乱。
处理这个问题也不要在这种两难之中兜圈子,要跳出来看问题。现在每天早上的运力都不够,外包车辆人家还不乐意干,是因为我们提供给外包车辆的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需求信息。
只要与外包方签订长期合同,确保每天早上提供大体相等数量的运输业务,人家是愿意来的(小的运输波动用自家的车辆停运来调节),逐渐地,也就实现了运输外包,让专业物流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运力,一定会比自办物流成本更低(或者把公司的物流部门逐步转化成子公司,让它参与到更大的物流运力的调节圈子里去)。
系统的伟大在于不断地促进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事实上也是系统的一种进化。
ERP“考虑得太复杂”
讨论到这里,还想到了ERP为什么不好用?其实不是ERP不好,而是ERP所针对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ERP绝对是解决计划问题的好工具,可惜现在的市场不定性太强了。
像我们公司这样的几个小时的订单周期,而ERP擅长的计划周期通常是以周、天为单位的。要支持到小时为单位,需要非常复杂的高级计划排程(APS)才能解决,显然不是什么企业都愿意做和都能够做的。
ERP“考虑得太复杂”可能正是病根。我们正在构想:如何用“几何”法代替“代数”法,形成“即时”的排程机制。也许可以说是用“电脑”提供过去和未来的信息,用“人脑”在“模式语言管理”方式的支持下作出“现在”的决策。这样的系统会相当简单。
再进一步,利用简单的规则,开发出能够自己“学习”排单技巧的软件。只有少数几条规则的系统也是非常简单的,这有点类似于“人工生命”。
不同时段的订单其价值是不同的,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第一个馒头很重要,第二个馒头不重要,第三个馒头可有可无,第四个馒头就不想吃了。
“买票论”的发展展望
最近王甲佳在东经纸板流水线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将“买票论”从理论引向了实践。张西振在这里想起了前不久刚刚读过的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理解到这种“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与美国福特制相反的生产管理思路。从这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来看,“西国”(美国)的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大批量、少品种,适应稳定的大市场;“东国”(日本)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则是小批量、多品种,适应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这让张西振产生了一个大胆的预言:王甲佳的“买票论”很可能发展成超越“西国”、“东国”生产方式的“中国”生产方式。我们期待着王甲佳的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