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和侯象洋议论“会议记录的格式”问题,想起这个会议记录的常规格式实际上是“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的应用。于是百度一下“新闻五要素”,找到了一个“5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碰巧这个网页上还有一个H:How怎么样?有了这个提示,也就在头脑中把“新闻五要素”与管理课程中的“5W1H”联系起来了--原来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顺着这个线索“挖”下去,渐渐地与日思夜想的“模式语言管理”联系到了一起--这个例子,不就是一个“模式”的形成过程吗?
无论一个人是否学过新闻写作,都会在头脑中存有一个朦胧的常识: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向别人讲清楚,就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要素。平常我们说话,也许不一定每个要素都用上,但要讲清楚,就不能太离谱。
就是这样一个“常识”,在1948年被美国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文章中总结为新闻的“5W”模式(也翻译为: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ich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因为这个5W模式简洁而清晰,遂成为传播经典,在新闻传播学中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基础地位。《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这样评价:时至今日,拉斯韦尔模式仍是引导人们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性方法。虽然有许多人试图发展或者推翻这个模式,但多数情况下怕是离不开它。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个新闻5W模式被引入管理课程中,成为一种通行的管理方法,或者说成为一种常规性管理工具--被称为“5W1H”工作法,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应用版本。比较通行的说法是:
1W--What,任务的目标是什么?
2W--Why,任务的目的是什么?
3W--When,任务的时间要求是什么?
4W--Who,任务的参与人员有谁?
5W--Where,任务执行的地点在那里?
1H--How,我清楚如何做吗?
工作任务的下达者要用5W1H来规范自己的指令,工作任务的接受者要用5W1H来向上司确认共识,并用5W1H来与上司探讨明确衡量完成任务的标准。
还有人把5W1H发展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画出这样的一张表格(到这里变成了5W2H了,下面这张表格由张正龙提供):
也有人把5W1H应用于市场研究:谁买(who)?为什么买(why)?在何处买/使用(where)?何时买多少(when)?习惯什么品牌(what)?如何买(how)?通过5W1H描绘,可以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轮廓呈现出来。
还有人将其用于求职分析:我是怎样一个人(Who)?我应该做什么工作(What)?我为什么做这份工作(Why)?我要在怎样的环境里工作(Where)?我应该怎样去工作(how)?是不是考虑我的职业规划了(When)?
有人用5W1H于分析企业危机公关传播(等于新闻学的直接引用):为什么危机会出现(Why)?针对谁传播(Who)?表达什么立场(What)?何时表达立场(When)?采用何种传播渠道(Where)?怎样进行危机公关(how)?
通过这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模式”,实际上就是把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加以结构化,然后让大家可以方便的应用,甚至可是说是“套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对这种方式方法达到入迷的程度,所以人家创造出那么多管理工具让我们来学(其实中国古人也懂得应用模式化的方法,例如《易经》64卦,不就是64个模式吗。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而一旦我们领会了这些模式、方法、工具的本意之后,就会说,这些其实我早就知道。但是,由于这些早就知道的东西没有模式化,也就不能成为“组织的能力”,需要依靠每一个员工的“悟性”来传承,这就很难保证能够传承下去,或者是否能够传承到位。前一阵子在北京听原华为副总裁周辉讲课,听到一个华为的“1234销售公关模式”就很受启发。大家都知道针对政府或者国有垄断机构推销,需要一些“灰色”的推销公关手段,这些手段是一些业务能力强的销售人员“悟”出来的,也可能在公司内部口口相传,但是很少见到一个公司把它模式化。而华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把推销公关活动模式化为:1个培养--培养未来的客户领导人;2个支撑--各地在当地城市的办事处、高档私人会所;3个平台--学校、医院、体育;4个部门--……(算是秘密,就不说了)。华为不但把这个总结为全公司共享的模式,还编成培训课程,作为各地销售办事处主任的上岗培训考核项目,这样一来,大家运用这个模式,也如同运用5W1H那样简单明了,并且还在应用中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则又被纳入新的培训教材中,实现了组织知识的积累和继承。
5W1H模式还启发我们,“模式语言管理”中的“模式”要有一定程度的“空筐化”,才能被灵活应用。这是今天秋天张西振和王甲佳一起去玉环拜访天河水(天河水,本名吴福平,《与霍金对话--中国自然哲学之于新宇宙学》、《文化全面质量管理--从机械人到生态和谐人》两书作者,“○”管理方案创始人)的时候天河水教给我的。天河水打了一个比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诗就体现了“空筐化”,它描述的情景是具体的,又是适度抽象的,任何人都可以看自己的“床前明月光”,这就是“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一个“模式”可以派生出无数的具体案例,当然必须遵守模式所限定的条件,解决模式所能解决的问题,不能不加分析的滥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