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金融海啸而致的出口急剧下降,使得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以往以出口为导向转变为扩充内需、刺激国内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已成为众口一词的共识。面对百年不遇的经济困厄,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正在为我们带来某些真正的安慰,也可为我们的经济增长准备某种“蛋糕坯子”。然而,这个“坯子”如何做成“蛋糕”——使得老百姓的潜在需求切切实实转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消费力,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不同领域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视角做出阐释,作为一名管理学者,本人想从价值网络的打造这一视角来说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在宏观上主要是以下二个方面:
政策设计上的“本土化”倾斜
打造本土化网络机制的政策层面,首要的是切中将老百姓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能力的行动。从现今的情况来看,诚如有的学者认定的,可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端的需求,如房地产与汽车;一类是最一般的基本需求,如农民和退休员工等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这方面政府已经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来促进消费,例如降息、降低房地产交易税、提高退休职工收入等等。其次,以城市化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并最终实现扩充内需的目标。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如滨海新区,成渝开发区,武汉开发区,长株潭开发区的建立都是此一政策的具体操作实例。
空间地域上的“本土化”移转
据本人的观察,“本土化”价值网络的打造是危机中的企业逆水行舟的方向性选择。而空间地域上的“本土化”移转将是“本土化”第一站。这可分为三大不同层面来处置之:第一层,本国本土化。国际型大企业的业务结构从以国外市场为主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第二层,本区本土化。例如地域性、行业性增长极由珠三角转移至长三角;第三层,本市本土化。地方性产业增长极由以外地市场为主向以本地市场为主转移,同时带来资源配置重点由外地市场转移至本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