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连锁业
二、中国商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日趋成熟。经过二十五年的引资,中国市场已大致饱和,现今面临自然资源匮乏而劳动力资源却异常丰富的矛盾局面。但是中国文化历史传承悠久,观念保守,不愿离家,缺乏跨国经营意识。而国外企业却早已瞄准中国这块“大蛋糕”,垂涎三尺。他们看好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巨大的潜在消费力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纷纷把“触角”伸向中国市场,致使现阶段中国商业格局处于外资企业“抑制性覆盖”局面,并且据专家预测,这种“外强内弱”的商业格局仍在进一步加强。家乐福在上海开设第二家分店时,其周围5公里内32家中小超市、百货商店的营业额在一个月内竟下降50%之多;麦得龙和家乐福在南京开业后,当地最大百货公司“新百”在第一个双休日客流量就减少10%,月销售量下降6000多万元。[1]
如今,洋资外企业不但在中心一线城市扮演着主角,并且正在逐渐向二、三级城市推进布局,本土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2005年9月15日,沃尔玛已经与云南的二级城市玉溪达成开设沃尔玛超市的协议,打响外资进军二线城市的第一枪。麦得龙已表示未来5年内将增资3亿欧元加速在中国的开店速度。而家乐福与温州已签定独资项目意向性协议。[1]
反观国内连锁业,则凸显“一热三冷”特点:“一热”是指地方政府热衷于引进外资以表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三冷”是指行业协会对连锁商业企业维权表现“冷淡”、本土商企对自己本身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表现“冷淡”、一些地方政府对连锁业怎样才能更合理地发展的问题也表现“冷淡”。至今,中国零售业虽然仍保持着每年8%至10%的增长速度,但本土零售业主们却出现了麻烦:或者效益不行,或者表面风光,道德、未来却受到怀疑……与国外零售业相比,中国本土零售业似乎就不在乎,或者不善于取得政府、公众、供应商的信任,表现出中国零售业态特有的“软骨病”:轻视消费者,敌视供应商,淡薄员工价值,与银信业不健康的合作等等。
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至2005年以来,国际超市连锁业呈现以下几大热点:一、生活型超市最具有发展潜力;二、商业定位将更加专业化;三、零售巨头逐渐向农村发展;四、兼并重组依然常见;五、自愿连锁将是大势所趋;六、便利店稳中求存;七、商业物流将有大发展;八、不断出现新的业态;九、商业地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更完善。据预测,未来几十年之内,连锁业将仍呈现以上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