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从事投融资相关的工作,其中有一些是风险投资项目。其实,大凡投资,几乎没有风险为零的案例,因为,风险总是和可能的收益相关联,高收益往往来自于高风险,没有风险的项目,长期收益从统计角度看,总收益为零。投资前面之所以加上“风险”二字,正是突显这类项目的异乎平常的高风险特征,在这样的项目里,风险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都是巨大的,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我们称之为风险溢价(当然,也可能是折价)。
近日看电视片“大国崛起”,看到西欧发起之初的航海探险,突然发现其实那真是十分恰当的风险溢价案例。
欧洲大陆的崛起,首先从葡萄牙向海洋探索开始。那时对于海洋的认识,是一个有限的狭窄的水域,当时,葡萄牙王子恩里克招募水手,开办航海学校,派出小规模的船队,向难探险,绕着非洲大陆的西面,一段段地接力,收获了大量的非洲丰饶的物产,特别是当时欧洲最紧俏的香料,葡萄牙因此而财富大增。
当时的海洋,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神秘莫测的,葡萄牙的探险者希望绕过非洲大陆再向东,找到通向印度的航路。公元1487年7月,在恩里克王子去世27年之后,迪亚士率三艘帆船继续沿大西洋南下。航行半年后,船队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风暴,在被风暴裹挟、被动地向东南方漂泊了13个昼夜之后,迪亚士命令船队掉头北上,这时,他意外地发现: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为纪念这次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迪亚士给这个海角取名“风暴角”。
但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却郑重地将这个名字改为“好望角”。也就是说,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达梦寐以求的东方。葡萄牙航海家是勇敢的,皇家支持的航海事业就如一项投资回报丰厚的项目,收获的源源不断的香料,使得偏居伊比里亚半岛一隅的贫瘠的葡萄牙居然成了欧洲的首富。
其实,通向东方的道路不只这一条,当时哥伦布曾向葡萄牙国王建议向西航行,但是航海知识丰富的葡萄牙专家们认为: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实际距离,将远远超过哥伦布的预测。但正是葡萄牙专家这个正确的判断,使葡萄牙王国丧失了一次更大的发财机会。
葡萄牙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欧洲嫉妒得红了眼,雄心勃勃的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用23年的时间缔造了统一的西班牙,她开始关注海洋探险事业,哥伦布转而求助于西班牙。1492年1月,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伊莎贝尔女王第三次召见了哥伦布。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的谈判进行了三个月。
出生在布商家庭的哥伦布,从小就耳濡目染讨价还价的商业行为,在葡萄牙的八年航海经历又给了他提高价码的理由,哥伦布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权益。而女王也并不认为与一个普通百姓坐下来讨论利益分配的问题有什么不妥。1492年4月17日,双方签订协议,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和收益分配契约,哥伦布率领着女王资助的三艘帆船向西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是幸运的,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
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是一块欧洲人从来都不知晓的新大陆。伊莎贝尔女王兑现了向哥伦布允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奖励,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这一成就单从物质收益上来讲,就与葡萄牙的香料生意不可同日而语。哥伦布并没有到达东方,但却意外地获得了比期望更多的财富。与葡萄牙的案例相比,这就犹如一个风险投资项目,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
l 高风险,有创造性的项目。如果沿着葡萄牙人开辟的航路,不会有任何意外,但收获也只能与前者相当,而哥伦布向西航行去到达东方的想法,却是创新,没人尝试过,失败风险很大,但也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l 创业者和经营团队,哥伦布此前在葡萄牙远洋船队里担任水手八年,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领导一个船队,而其建议不被葡萄牙人采纳,哥伦布本身有高昂的创业激情,深信自己必能成功。
l 投资人,创业者有好的想法和激情,但是缺少经济支持,而投资人必须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伊莎贝尔女王最终下定决心,成了探险船队的总赞助人。
l 高风险溢价安排,对于殖民地的占领,虽然是由探险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础在于同王室签订的合同和条约,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险者进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权还是属于王室的。西班牙王室给了哥伦布最大的回报比例,这些巨额收益只有在创业成功后,才能收获。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案例,对于我们还有更大的价值。哥伦布的远洋探险的总投资人是国家,而不是某个富有的私人。因为,航海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个耗费巨大的工程,不是一般的资本家玩得起的。比如中国发展的一些大型和高新技术,如大型客机、3G通讯、大型基础设施等,也是如此,这样的项目,即使由国家去投资,都需要下很大决心,不一定适合社会投资者,而政府在资源协调和配置上的能力,在这样的项目上要远较私人投资者更强,完全可以参考西班牙当初的做法,由政府为主出资,与民营投资者设定合理的投资与分配比例,形成政府支持与指导,社会机构共同攻关的结构,既可解决投资不足,又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促成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
葡萄牙和西班牙当时的崛起,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两国都是最早实现统一的国家,因此也就能够倾国家之力去做这样的事情,而德国和日本都曾依靠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实现赶超,这说明,市场经济并非是排斥政府与国家参与的,关键在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往往两者合力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