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国际化营销
——中国企业国际化“亮剑”精神
一般而言,中国的企业总是先在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后,再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比如联想、海尔、华为、TCL等。如果我们把这种国际化路线称为“顺势”国际化的话,那么,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种先占领国际市场,而后进入国内市场的中国企业,这种路径我们称为“逆势”国际化。当然,我国出口贸易巨大,但不能说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就可以称为国际化,在国际化营销中,我们以自有品牌在国际市场中销售最终消费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正阳软件”算是一个例子:正阳软件以其行业领域领先地位,专职于开发网络迁移产品与服务,使企业能够快速、简便地将 Client/Server 结构的应用迁移至基于 Java 平台的 Web 应用。其 APB 产品的问世迅速得到全球广大 PowerBuilder 用户的关注和试用,与此同时,正阳软件也与美国 Sybase 公司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凭借着广布全球的客户资源、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在拉丁美洲,在美国,在加拿大都有竞争对手,但他们与正阳比很弱小。
正阳的例子也许是因为处于全球化同步较快的软件行业,不具有普遍性的话,那么照明业两个例子。
浙江晨辉照明公司秉承“为全球提供最专业的照明电器产品与服务”的公司使命,把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不断融入到辉煌的历程之中。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由原来20人的小厂已发展成为拥有2200多名员工,三个生产制造基地,市场营销网络覆盖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研发、制造、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型企业。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晨辉人从未放弃自已对“成为世界级照明电器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探索。
另一个照明行业的例子是东莞三立照明。三立照明从事国内市场已十年有余,但国内市场始终处于平稳的状态,而近两年,三立照明致力于国际市场的开拓,以自有“SUNLUSH”品牌打入了澳大利亚、欧洲、南美等国际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以上的案例说明: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到一种需要在国际市场上“亮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企业也许需要从游击战的营销“犬儒主义”走向国际化“亮剑”精神。那么中国企业有机会在这个侠客众多的国际市场上取胜吗?应该说是有机会的。这种“亮剑”缺不是盲目的亮剑,而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战略提升。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最大的阻碍在于信息不对称,国际化交往与人才不够。因此,往往是通过国际中间机构来进行产品销售,更多的成为国际品牌的加工基地。但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增加,开放程度的加大,互联网的普及,这种信息阻碍正在逐步淡化。这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自有品牌形象出现奠定了基础。
以往,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只是被中间机构利用了,因为,这种成本优势可能转化为价格优势,更多的成为国际品牌牟取暴利的牺牲品。在服装业、在电子业等行业都是如此。没有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亮剑”,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软胁。因此,中国企业一旦在国际市场“亮剑”,至少会有三个方面的竞争优势会直接展现出来:第一是成本优势,第二就是智力优势,第三就是营销能力。
也有企业叹息:“进美国市场易,憾中国市场难”。这恰恰说明了,通过近二十年的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丝毫不比在国际市场轻松。
国际化营销“亮剑”,直接为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化的品牌提供基因。建立在国内市场基础上的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市场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基因的不同。只有通过直接在国际市场上的亮剑与博杀,才能锻炼出一批从一诞生就具有全球化基因的中国企业。
其实,在这一点上,台湾、日本、韩国都先后在国际市场上“亮剑”。中国企业是否敢于“亮剑”,逆势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