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策》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文章,叙述了一段古人劝说的佳话。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
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要赵王弟弟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不答应而且态度坚决。触龙是赵国老臣要求见太后,见到太后先唠家常与太后拉近感情,太后的怒气渐渐消了,于是请求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到宫中当一名卫士,太后应允。太后说:“男人也疼孩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疼爱。”太后笑着不予承认,触龙接着又说:“老臣认为您爱女儿胜过长安君。”太后仍然不予承认,触龙说:“父母的爱应该体现在为儿女做长远打算。”燕后远嫁后,您虽然想她,但也不希望她回来,只是希望她子孙满堂,相继为王。”太后表示赞同,触龙顺水推舟接着说:“您让长安君地位显贵,拥有肥田和美玉,却不如现在叫他为国建功立业,如果有朝一日太后不在人世了,长安君也好能立足赵国。这不是为他做长远打算吗?”太后恍然大悟,同意让长安君作为人质,齐国终于出兵援赵。
在触龙说服赵太后的谈话中,就采取了迂回的劝说,避其锋芒,直中要害,一环紧扣一环,由被动到主动,重人情讲道理,使太后与他达成共识水到渠成,可以说把沟通中的劝说技巧运用到了极致。那么,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应该如何劝说,才能让客户听取自己的意见呢?
一、洞察先机
客户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客户是否自己是能够分得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愿意听你讲道理?这是劝说过程的首要环节,如果客户不愿意倾听你说话,什么样的劝说都是一句空话。
那么,怎么判断客户的性格呢?
(一)他人评价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在人际关系上是绝缘的,每时每刻都要与身边的人发生接触,而这个接触的过程,可能就是他性格流露的过程。对于我们的业务员来说,你可能以前和这位客户素不相识,但总能通过种种关系得到一些对客户的了解。
(二)初步交谈的感觉
“言不由衷”这个词,用来形容人心口不一是最恰当的了。语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体现心理变化的工具。真假虚实之间,总有几句话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能够反映客户的心声。
比如,在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父亲看见炉子上的水烧开了,但是他正在忙着别的事情,不想去灌开水。看到儿子正在一边玩耍,没有什么事情。通常的做法是直接支派儿子去厨房把开水灌了,这很常见,但往往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因为这防碍了他玩耍的兴趣。风趣一点的父亲,就会对孩子说:“天很热,厨房有半个西瓜,你去吃吧。”孩子在去厨房的时候,看见水开了,自然会告诉父亲,这时,父亲再顺便说一句:“那你把开水灌了吧,小心别烫着。”孩子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是能吃上西瓜,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在这个现象中,父亲让孩子灌开水是真,吃西瓜是假,这就是说话人的性格,作为业务人员,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客户说话的意思,判断他的性格,是不是适合施行劝说策略。
(三)身边人的状态
客户身边会有很多人和他经常接触,如果是公司的话,那么公司员工日常的工作状态、工作风格往往会反映出公司负责人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