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1世纪的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关于中国将成为“世界性的工厂”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说法此起彼伏,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美国、欧洲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在不断向中国转移,更是对此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除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中国上下急于快速发展的心态以及目前依旧不太成熟和规范的外部竞争环境有可乘之机等因素外,很难解释这些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动机。实际上,在中国制造业表面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紧迫的危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据《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2)》所述,“作为单纯的制造和生产基地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中必然不会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这种制造和生产基地更多依赖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其特征是“转瞬即逝”,较短时间内就可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而当前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上的实力缺乏是业内不争的事实,难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涌入和扩张,经过多年在中国市场上的开拓磨炼,跨国公司逐渐熟悉和适应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特殊性,甚至在某些环节上,做得比我们专业、彻底和人性化,随着本土化战略的广泛实施,无疑给我们的制造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拥有技术、管理、资金等众多优势的他们将会强者更强,更加懂得如何蚕食我们的市场,而与此同时,在国外市场我们正遭遇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知识产权等诉讼危机以及像印度等同样具有低廉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此外,中国当前大面积范围内且将不会是短期的煤油水电等能源危机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也是切肤之痛。在本土化竞争优势不断消减、削弱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这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则是我们的长远之计。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掘以及执行力的提高直至学习型企业的创建,需要的都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企业才能够有效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充分发挥出整体的优势;只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企业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才会相应地水涨船高,增强其把握机遇、应对变革的能力,企业也才能突破层次和结构上的局限,进入“豁然开朗”的全新境界。在一个极速变革的时代,固然有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会干扰着我们的决策及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凡影响较大的变化也反映出一种偶然中的必然趋势,我们更需要具备极强的远见,增强对市场、对环境的洞察力、反应力,而这些能力的高低却最终取决于我们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下之分。通过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等机制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对于当前的制造业来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