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事管理研究需要悟性和兴趣
在前面一系列文章里,我都是采用由个人总结感悟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方式来解读管理的。因为我认准了一种极为中国化思维演进方式,那就是“由己及人”,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传播采用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让对企业管理感兴趣的人,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人都来通过我这种最真实和最本质的解构和分析,来悟透企业管理的真谛,如参禅一样我的经历和管理的心路成长历程只是一个参照,由此再去改进自己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让“现代企业管理”成为我们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们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的导向,而不仅仅是一种迅速荒废的时代新名词。
在企业管理领域,不必象文学界一样,不断去追寻什么新的主义或创作主张。我认为,文学已经极为大众化的今天,再也不必象几千年来的历史传承一样,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懂得文学,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懂得其中的意境和思想,所以古代人是寂寞的,因为知音难觅。所有才会有我们中国迁客骚人们的千古喟叹,连当代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也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愿再在文学界里呆下去。他《霜冷长河》里面很多文章的文彩和才思让我惊叹,当代中国竟然会有如此造诣高深的文学专家学者,而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把曾经热炙的作家梦给搁置了,只是把文学都作自己私人的爱好,如果朋友圈子里有喜好文学的,偶尔谈谈,但永远都不再把文学视为我生命最重要和占据时间最多的东西。
不管我曾经对文学是如何的痴迷,直至今天仍然会写下些许散文或者小诗。这种爱好将会与我的生命永存,而且文学本质上已经成为广大老百姓表达自己精神和思想的载体,不必再承载更多的政治文化武功之类的社会意义,或者文学的功能本来就是如此。
不过,这里我主要的不是谈自己对文学的爱好,而是我自己通过对文学的领悟和反思,反思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推进进程里,我们必须克服某些中国文化的痼疾,不要再把“管理本土化”当作管理庸俗化的借口,不要把现代企业管理这门科学变成大文化,似乎人人都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有人甚至会认为,懂中国文化的人,他就会是天然的和称职的企业管理者,放眼当今许多中国企业,很多从事企业管理职位的人并没有潜心学习企业管理的背景,也就不难解释了。这里也证明了中国人不但拥有才智,而且拥有相当的聪明,可以举一反三,讲起管理滔滔不绝,实际是对企业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专业术语上面,停留在自己对企业管理的个人思考方面,而不是从自己的管理行为和实践有效的管理理念来阐释企业管理。
我认为,企业管理并不重视文采才华如何?真正的企业管理者也并不需要由具有深厚文化北景的人。企业管理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践科学,我们不必再把他神秘化或者空泛化。让它从可能的神坛上走下来,不要再演变为“政治和权力”的角斗场。我传播管理思想的时候,就是要把它还原到平常的社会,不要仅仅把它想象成只有通过高等学府的培养才可培养出管理精英。管理精英和管理专家可以通过高等学府,同样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终身学习出现。但纯粹的文化人就没有多少价值在企业管理领域里掺和了,至于根本就不具备管理能力也没有兴趣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的人,那末我们不必要赋予他们这种任职机会,因为他们不具备管理的资格。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从事管理研究或者管理实践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底蕴。管理的本土化,它本质上也要求接受市场体系的人们,必须要懂得用自己语系文化来重新解读市场里的经济组织----企业和企业运行的各种规则,重新建立起适应于企业在本土环境里运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
现在,我也努力象当年喜欢文学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里,用心去体味,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那些精致的管理思想,同时也促使管理思想和行为个性化,以建立一整套管理体系,成为成功实践的科学指南,这往事往需要悟性和真正的兴趣才可以实现。
二、以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作为职业归宿,是客观的必然
上个世纪中叶,我对企业管理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对进入现代企业参观都有很浓厚的兴趣,那时最大的目标是能够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制冷工程师,因为我经常听到和接触到的都是关于制冷技术和空调工程设计方面的信息。
进入社会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流水线的装配工,这个岗位只需要极为简单的知识足可胜任,没有外界环境的引导,就没有朝制冷技术方向发展了。或许以我坚持不懈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今天至少也可成为一个二三流的制冷技术工程题。(注:当时学习制冷专业,也是家人为我选择的,而不是我自己的真实意愿,但既然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背景我还是愿意成为这个领域里比较优秀的人的,只可惜历史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基于第一份工作性质的简单,尤其是缺乏继续深入制冷技术研究的环境,所以我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了自动的职业性向选择和个人资源的聚焦。三年中文专业的学习背景,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如何才能在现实社会里找到适合的位置。还是在96年制订的10年人生规划的时候,就对自己所学和个人背景资源做了清楚的分析与考虑,决定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兼顾学习企业管理知识。
当时观察企业运行和管理实践的思考,以及对基层管理干部和一线员工零距离无缝的接触,为所任职公司宣传栏每月所写的文章,都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分析,客观上都要求我掌握企业管理理论。因为当时该企业正在推行现代管理和股票上市工作。我当时参加公司范围内的ISO知识竞赛得了个二等奖,所以就花了差不多130元人民币买了一套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企业管理专家林荣瑞先生代表作《管理技术》和《品质管理》,以此奖励自己。
没有想到,这套书对我后来的影响竟然是如此深远,它不但激发了我学习企业管理的浓厚兴趣,把我引入了管理之门,了解了日资台资企业的现代管理风格与管理思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深刻了解到中外经济发展的最大差距在企业管理,真正认识到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个多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事业,真正感觉到自己有这样一份责任来做这样的事。
再后来的一系列经历,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市场的残酷,真正解读了市场里的大部分元素的职能和作用,同时也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适应并形成存在于商业环境的个人模式。
三、推进中国现代管理进程,我主张远离传统权谋文化
做卓越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应该是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精英们共同的追求。我是坚决反对中国企业管理精英们观看我们历代封建王朝宫庭权利斗争历史,那些都脱离不了倾轧的阴谋局。早阵子“汉武大帝”和“至尊红颜”等电视剧的热播和企业管理领域里某些人士的争相评论,让我有一种深沉的担忧。我并不否定这些电视剧里表达的某些正面的思想,但是这对于推进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是弊大于利,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忍辱负重,如何玩弄政治手腕,这些在人们的表述里肯定是不大会大张旗鼓的。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入人的脑海,潜移默化,非常可怕,这也就是负面文化的作用所在。
企业管理领域的考核,本质上是凭数据和事实说话的。企业没有了利润数字的支撑,没有了质量过硬、功能卖点特征明显的产品、适时到位的优质服务和领先的科研等配套,就没有了存在于市场的价值。现实社会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热衷于政治权谋的人们,现代管理对于他来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我们中国必须适应这种“资本说话”的局面,哪怕是“资本说话”规则执行后可能的冷漠和残酷,习惯于“人情化”和“人性化”管理的中国社会,还需要多久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这种状况的存在?我认为,“人性化”和“人情化”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和社会保障系统去承担,不必让现代经济体系过多地来承担这种责任。长此以往,不知改进的话,中国企业的世界级核心竞争力何时才能建立?
面对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里某些不如人意的事件,我不由得担忧,也让我深思和并感责任重大;面对越来越多的懂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研究和勇于实践的同行们,我不由得感觉信心和勇气倍增!
结语:
本人希望通过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成长和全方位的解构介绍,对于有志于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人们有更多的启发。
每个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过程,总会有环境的因素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对于从事管理研究和管理企业工作的人们,则更需要兴趣和主动性,然后才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里,如何主动地适应社会并创造更多的价值,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不得不思考的话题。而真正的管理研究者或者企业管理者,则必须去构筑和建设这个经济世界,帮助人们去实现许多原来靠单个人无法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