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国有银行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主题曲。从10月22日到10月27日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两天便是一个并购新闻。尽管最新的一个——中行有意收购英国渣打银行,已被中方当事人否认。但买下渣打,是个颇具想象力的念头,为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描出了一幅新图景。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渣打银行一直是很多银行想买的目标”,其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亚洲的覆盖面很不错。在全球投资者对新兴市场青眼有加的时候,对渣打的资产发生兴趣并不费解。以2006年渣打的个人银行业务为例,来自亚州、中东和非洲的部分占到了其经营利润总额近98%,而来自美洲和英国的仅2%。 中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骆志恒表示,中行控股子公司中银香港上市时,渣打就是其战略投资者。目前中银香港和渣打均为香港三家发钞行之一。从业务角度,中行和渣打也较合适。“中行是中国的银行里全球海外网络最丰富的一个,渣打银行在新兴市场比较强,加起来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银行,其发展重点会落在中国、印度等全球发展最快的地方”。
![蒙古回归中国已成定局 渣打花落谁家,未成定局](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31464380686.jpeg)
但中行并非渣打最合适的求婚者。 首先,香港是中行最主要的海外市场。但在香港市场上,中行子公司中银香港和渣打互为竞争对手,业务互补性差——会令并购后带来的协同效应打不少折扣。 其次,中行目前持有的美国次贷及相关资产高达96.5亿美元,在中国的银行中名列第一。一位不愿具名的国际投行亚洲金融研究主管表示,实际上美国次贷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可以说集于中行一身。 不乏市场人士对中行的近百亿美元次贷资产表示乐观,理由在于这些资产大部分拥有较高评级,而且中行目前的赢利水平也足以消化此类风险。无论如何,中行巨大的次贷及相关资产是市场应对其保持谨慎的理由,也成为其不可忽略的海外风险。在这样的海外投资记录下,并不适宜随便铺摊子,轻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 即便比中行更合适的中资银行出现,获得渣打控制权还是继续做非控股小股东,仍是个两难。如果重复小股东策略,一统新兴市场的金融平台就难以落成。而要控股一家英国银行,市场会普遍质疑其管控能力。上述不愿具名投行人士表示,中国银行业和发达国家处于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进程中。“国内银行家可能没有那么多经验,面对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和大量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谢国忠警告称,中国的银行在进行海外扩张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风险。“中国买了百仕通的股份现在在亏钱,中国的银行进行海外扩张赚了大钱的还没听说过。这是特别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