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败垂成打一生肖 中海油为何功败垂成?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这种事情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但却遭到了来自商业以外的阻击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部总经理 肖宗伟

按照中海油制定的战略,2008年,中海油将建成具有国际能力的综合型能源公司,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正式宣布竞购美国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石油公司——优尼科,由此揭开了“优尼科事件”的序幕。此举在国际市场引起轰动,也震动了美国朝野和普通民众。

为何选择优尼科?

中海油为什么选择跨国并购?这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快速建立国际级能源公司的需要。中海油发展战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我们始终把产量和储量的增长、公司规模的扩大,作为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二是发展战略是开发、拓展天然气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特别是沿海地区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三是保持稳健的采油政策。

当时为何选择优尼科为并购对象?其原因是优尼科原油储量和产量与中海油相近,但当时市值仅为中海油的2/3,存在较大升值空间;优尼科分布在亚洲、里海地区的优质油气资产占其总资产的2/3。这些地区靠近中国市场,中国文化更能发挥作用;优尼科公司登记储量中2/3为天然气且增长空间显著,还有约10亿桶储量的天然气因市场未落实原因而暂未登记储量,在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市场落实后可以很快增值。

aihuau.com

优尼科主要资产是在亚洲,亚洲天然气占整个储量相当一部分,大概在40%。我们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中海油和优尼科的合并具有高度的战略性。首先,两个公司的合并能够产生很多规模效应。另外,可以扩展我们的经营理念,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特别是天然气。如果合并成功,我们将成为领先的亚洲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另外一个价值是深水技术,优尼科是很有经验的一个深水作业者,大家知道在中国海上有大量的深水矿区,我们现在还没有进行过钻井。

遭遇政治阻击

事实上,早在2005年2月27日,优尼科就向中海油提供了初步资料,邀请其作为友好收购的候选公司之一。而在至中海油正式宣布竞购的4个月时间里,中海油正式启动了初步评价、详细尽职调查、评价等工作流程,与优尼科展开了密切接触。在竞购对手——美国另一家石油企业雪佛龙2005年4月4日报价后,中海油进行了深入研判并于6月22日正式宣布参与竞购,于次日也公开回应出价。

然而,这个“你情我愿”、互利共赢的“友好收购”,却引发了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的过分反应,称此举危及美国能源与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从中干预。正是非经济的因素,造成了其后遭致大部分国际舆论批评的“优尼科事件”——政治因素迫使中海油不得不退出竞购,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

我们2005年6月27日派代表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听证会,他们问了很多问题。29日我们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交了需要的审查文件。我们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政治反应,美国方面把中海油的商业行为和人民币升值、贸易逆差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挂起钩来,把中海油的善意兼并夸大为威胁美国安全,美国参政两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不利于中海油的参议案,禁止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我们提交的文件,另外在能源法当中加强修整案,要求开始审查我们公司兼并之前,用141天的时间让有关部门来研究中国能源战略,此举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公司交易的风险和削弱了我们公司报价的吸引力。 华盛顿政治风暴为什么如此凶猛?我想除了深层次原因,还有跟我们竞争对手有很大的关系,雪佛龙是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政治资源是不可低估的。

整个并购没有成功,教训也是很深刻的。首先,我们要充分估计政治阻力,坦率来讲,我们没有估计到美国国会政治阻力有这么大。在交易之前,我们会估计到美国有一些阻力,但是没有想到美国国会改变现有的法律,来试图阻止这个交易。当然,另外一个体会是机遇稍纵即逝。作为香港和美国上市公司,上市的监管法规很严,由于公司治理要求,导致公司内部机制不灵活,而且竞争价格也提升很多,这是整个内部过程当中的深刻教训。

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2005年6月22日正式宣布竞购,到2005年8月2日正式宣布撤出,中海油公司市值大幅飙升,从22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净增80亿美元。股价共上涨33%。

在整个竞购过程中,我们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严格遵循,进退自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一致好评。通过竞购锻炼了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队伍。所有这些宝贵的经历与收获,将为今后中海油进一步国际化提供充足的动力。

有三点重要的体会,第一点体会,按市场规则办事,中海油赢得了尊重。中海油在整个交易过程当中,无论从交易组织、资产评估、交易的实施、出价、宣传、公关、退出等都是按照市场规则来办事的。我们从宣布订购到正式撤出,股价在不断地上涨。媒体对我们的报道,也都是属于比较正面的。第二点体会是要接触外部,掌握主动。如果要并购国外一个公司,虽然说自身竞争力和素质是关键,但外脑必不可少。一个公司不管董事会、管理层再怎么有效,但是对这么大一个交易,毕竟不是自己专长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借助外脑。但是,在关键的时点,一定要自己独立做出决策,因为在关键的时点大家的利益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顾问有自己的利益。第三点体会,跨国运作中公关和政府关系必不可少。首先,信息披露按照法律规定进行。雪佛龙和优尼科都是上市公司,美国监管法规非常严,在没有宣布之前,都不能讲,不管媒体怎么说、怎么骂,什么话都不能讲。其次,宣布之后,你必须得把整个交易讲清楚,到底出价多少,怎么出价,买什么?要说服我们的股东,说服优尼科的股东。另外,我们感觉可以充分借助媒体主持正义、坚持原则。

我们竞购优尼科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这种事情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石油行业不知道经历过多少轮的整个行业的并购与兼并。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今天不做,明天也会做,中海油不做,中国其它石油公司也会做。

185亿美元买不来优尼科

中海油的跨国并购反映出中国崛起对全球能源、经济以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影响中国企业全球化之旅的除了商业,还有更多商业之外的因素。

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加深了对石油的依赖,自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后,中国石油公司日益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扮演着能源供给者的角色。石油业三巨头纷纷走出国门,将目标瞄准了海外,发起了一系列令全球关注的海外石油资产收购战。

2005年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此时中海油报价仍然超出雪佛龙公司目前竞价约10亿美元。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事件,走过了半年多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从有关资料看,有着115年历史的优尼科在全球石油市场版图上,规模并不算大,但其在东南亚、墨西哥湾、里海等地区拥有大量优质油气储备。该公司还持有阿塞拜疆一个大型油田10%的股份,它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油气储量为5.57亿桶油当量。

虽然中海油所要收购的是一个美国公司。但中海油的兴趣,似乎并不是美国土地上的石油资源。目前,国际业务已占到优尼科天然气和石油开采量的一半以上,而国际业务的大部分又集中在东南亚。目前在东南亚地区的泰国、缅甸和印尼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缅甸沿海的油气田拥有超过1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并且已经建设了油气运输的管道基础设施。

然而对中海油来说,收购优尼科,则更看中其很大一部分资源是天然气。优尼科有约一半的油气储备位于东南亚的天然气田。中海油在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消化优尼科的资源。

因此,2005年3月份,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高层接触。并向优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优尼科当时的市值还不到百亿美元,但很快,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优尼科股价迅速上涨,中海油内部对这一收购看法出现分歧。在中海油意见还没有统一之时,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4月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

 功败垂成打一生肖 中海油为何功败垂成?
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雪佛龙的收购计划,此时,中海油失去了第一次竞购机会。

但是,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该交易还需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只有在批准之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股东正式发函,在此后30天由全体股东表决。实际上,中海油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即在发函之前提出新的收购方案,若被优尼科董事会认可,就有收购成功的可能。

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据悉,由于雪佛龙提高了报价,优尼科决定维持原来推荐不变。

对此,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出价。中海油遗憾地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只有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在上市后的2002至2004年度,中海油进行了总计15.53亿美元的6次跨国收购。除在哈萨克斯坦北里海油田收购未成,其余5次成功的收购都在亚太地区的印尼和澳大利亚。中海油在2005年夏季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最终却因遭受来自美国政治因素的重重阻力而不得不放弃,但是表明了中国石油公司走向世界寻求国际资源的巨大决心。

海外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的必要手段,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巍认为,中国经济仍是努力吸收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远远未富余到资本输出的时代。他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几次大的海外并购尝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并非由市场驱动,更像是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

在王巍看来,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要了解全球经济的入场规则是什么。“区分不同的经济制度始终是全球市场上并购交易的政治底线,”他说,“无论你如何强调‘买卖就是买卖’,资本主义市场中对垄断的反感一向是深入民心的,特别是大政府加上大企业这样的双重垄断捆绑在一起,更何况是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和曾经的计划经济国度。”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陈明哲发表看法说,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来说,中国公司和高层经理应该认识到,他们需要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考虑美国商业,理解美国的宏观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国公司和政府也许低估了政治势力、人民情绪等非经济因素在美国商业界的影响。他们需要理解美国公众的忧虑以及社会政治背景。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因为中国在能源领域大张旗鼓的全球并购,以及军事力量的逐渐加强,中国在美国一直被视为巨大威胁。

虽然这次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摩根大通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自然资源行业可望成为中国对外收购活动最活跃的行业,随着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企业将采取积极措施获取海外的宝贵资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3115.html

更多阅读

中海油惠州石化基地的化工发展规划 中海油大榭石化

中海油惠州石化基地的化工发展规划(核心提示:以下内容摘录于中海油炼化公司技术总监、中海油惠州炼化项目总工作师吴青在2014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综合型能源公司。高起点发

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交易的成功,使人自然联系当年其并购优尼科的折戟沉沙;而三一重工2012年两次跨国并购中的不同结果,同样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两家企业都制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它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后来者一定具

收购尼克森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批

     为中国最大海外收购案,石油企业将三分天下  好事多磨,在经历了内幕交易案和两次延后审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当地时间12月7日17时许,加拿大总理哈珀在渥太华宣布,该国

声明:《功败垂成打一生肖 中海油为何功败垂成?》为网友重新来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