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经过20多年的金融改革的实践,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我国企业过去的融资结构的主要弊病之一是融资方式运用单一、融资办法僵化。向银行等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的间接融资比例偏大,而直接融资中往往又偏好股权融资,企业债的发行成逐年萎缩,参比同期国债的发行,企业债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几乎止步不前。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区别在于风险配置的方式不同。在股权融资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小而出资人的风险大,而在债权融资时出资人的风险小而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因此对于出资人来说,股权投资的预期收益大而债权投资的预期收益小。由于社会各投资主体的风险承受特点不同,所以这个区别清晰地显示出了债权融资和债市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而且即使是同一出资人也需要把自己的资产分配在不同的风险组合中。债权融资和债市的发展为社会各投资主体提供了风险介于银行储蓄和股票投资之间的投资组合机会,使各种投资主体有充足的机会选择符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品种或投资组合。
股票的发行具有不可赎回性,企业债券却需要“还本付息”,但在我国,上士公司的融资偏好却与发达国家顺序完全不同。
表4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与外部融资结构(%)
其中:内部融资按未分配利润和折旧之和计算;股权融资按股本与资本公积金计算;债务融资按长、短期借款等合计计算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2004.1.1
从表4可以看出,我过上市公司中,进行内部融资的比例一直未超过20%,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外部融资偏好,且更倾向于发行股票和增发、配股,企业债的发行一直很冷清,甚至在2000年跌入低谷,当年企业债券融资83亿元,与此同时,国债融资4800亿元,股票融资1400多亿元。2000年沪深两市股票、基金全年成交金额为6.46万亿元;国债现货交易总额为0.42万亿元,回购交易.47万亿元,而企业债券全年交易总额仅为00069万亿元。①到2001年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发行可流通A股股票市值1.4万亿元企业债发行总量却只有380多亿元。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美国企业债券融资接近30%,股权融资则不到4%,近年来,美国上市公司回购、注销股份多有发生,就融资功能看,股票的作用是逐年退化的。截止到2001年年底,美国债券市场的余额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其中就有14万亿美元为公司债券,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1年美国发行公司债券的规模是发行股票的16倍之多。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