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的说明——企业债市场为何迟迟未成长? 债券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债券市场中的发行和交易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债券交易价格形成的收益率曲线是金融产品收益水平计算和衡量的基准。自1981年财政部正式发行国债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债券市场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同时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逐步多元化,债券市场的监管和法制建设正在完善,形成了债券市场监管的制度和法规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国债规模较大、没有形成统一市场。企业债和金融债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如发行主体受限制、发行量和交易量太少、流动性不足,几乎没有形成市场。
与火暴的股市、国债相比,企业债显得冷冷清清,原因有:1)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由于政策导向大于市场导向,间接为国有企业脱困解决资金来源,导致证券市场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本是成本较高的股本融资却成为一种无偿资本,从而企业上市“圈钱”现象严重。债券需成本较低,但是须“还本付息“,导致股本发行大大低于债权成本。2)我国企业发行债券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审批手续,企业债券用途不广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不够开放。一方面,按照〈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发行实行审批制,还必须企业连续三年盈利,而且企业债券融资只能用于弥补投资项目的资金缺口;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企业普遍认为发债成本较高,而且要承担到期付清本息的压力,而发行股票则没有这些负担。3)法律障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诚信的普遍缺失。
七. 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
1988年威廉姆森发表的“企业融资与企业治理”一文是最早注意到企业融资与企业治理内在联系的 ,威廉姆森从企业的融资手段必然也是企业的治理手段出发 ,认为企业的融资治理机制作用的环境可以称为“有效契约环境” ,有效契约环境隐含的一个契约就是契约的融资 ,从而也就必然向资本所有者提供治理手段。由此推论 ,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 :发行股票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缺少信心或企业前景不怎么看好 ,而发债券或贷款则被认为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有信心 ,企业的经营前景看好。因为在法律规定的企业设立所需最低限度自有资本金的基础上 ,企业依据资产负债比率来进行股票与债务筹资的决策选择。更多的债务融资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破产风险 ,破产会给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 ,对破产的担心限制了发行债券和贷款融资方式的过多使用。税收之所以会影响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 ,原因在于对债券和贷款利息的支付可以减少纳税收入 ,而对股东支付的红利则不能从纳税收入中扣除。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能够任意选择的话 ,企业宁愿支付利息而不是红利。从税法来看 ,似乎税法使得发行债券和贷款对企业更有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应该全部选择债务融资 ,而不选择股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