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凭借低成本制造模式的相对优势将产品遍布全球。2008年,中国民间资本主导下的民营企业遭遇了巨大挑战。持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日益完善和严格的执法环境,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短缺、人力成本上升、质量门事件等等不利因素综合在一起致使外贸出口为主的制造企业面临着一场生死劫难!“Made in China”即将走完中国价格时代。一个全面挑战传统的民资2.0时代,已经蓄势待发,即将在中国登场。
民营企业起于草莽,是在国营和外资的夹缝中凭借顽强的求生意志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资本的来源,80年代初是靠生产积累和短暂的走私形成少量的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90年代,70%以上靠企业主自有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比如:正泰的前身是乐清求精开关厂,起始注册资金才5万元,是几位股东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康奈集团,最初也是靠1万元起家;素有“缝纫机大王”之称的飞跃集团是邱继宝用当鞋匠挣来的积蓄以及贷款300元起家的;在90年代成立的网盛科技(首家国内A股上市的纯互联网企业)也是借贷两万块钱发展起来的。在民企发展的初期,人们创办的绝大多数是业主制的家庭作坊或企业,还有一些合伙企业。他们凭借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用自身的实践诠释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格言。从修鞋、水果、水货、手工作坊起步,迅速创造了“造原子弹的比不过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奇观。这其中的辛酸苦涩,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但不管是来自“左”的还是“右”的重重阻力,都没能挡住民资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资企业开始和外国企业合作。在中外合作中,以往有两种模式:OEM模式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模式。OEM就是通常称谓“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委托方拥有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方面的优势,制造方则在制造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OEM企业不拥有生产自主权、核心技术和原创能力,缺少对市场的了解,缺少自己的品牌,最终,它并不能走通品牌国际化的道路。珠三角经济圈电子企业就是以外贸出口订单的OEM外源性经济为主,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波及,本来就靠加工费生活的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转型,从外源性经济向内源性经济发展,开始转向国内市场。然而多年来一直是作为加工厂的企业,在国内市场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销售队伍,有的只是练就了多年的产品生产和上下游关系。其次,在任何传统行业,靠商业模式创新来赚钱都并非易事。以宁波贝发集团为例(90%产品外销)今年推出:“新贝发商业模式”,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打造文具业的“国美”,以抵御因出口利润减少而带来的损失。借助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文具供应商的品牌优势,吸引各类文具生产企业和零售点加盟,使贝发成为“一站式文具采购服务提供商”。此外,贝发还与中外运达成物流合作关系,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物流中心,实现文具物流供应体系的一站式直达。像贝发这样的企业,虽然在国际和国内文具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上,已经渐成大器,但是在品牌认知方面,依然与世界级企业相差甚远。还有国内制革企业目前的境况也显得举步维艰。国内皮革服装近几年出口一直呈低迷的状态。这和皮衣市场大气候的不景气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和国内皮衣企业自身的质量、设计、品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滞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已经成为皮革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种价格波动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增加经营的不稳定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情况下,企业控制成本能力成为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之一。在内外环境的共同压力下,企业未来的出路更加是以精细化发展替代粗犷式发展为趋势。“中国制造”面临艰难和痛苦的转型。但是那些能够大浪淘沙脱颖而出的成功者,必将在未来站上更高更华丽的一座舞台,向世界展示正在崛起的中国力量。
“转型”显得尤其紧迫,转型就是创新,第一、二代创业者必须明白:管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流程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特别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来推动整体网络的转型,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前走的路真的已无法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需要了。如果中国企业只是为了体现利润最大化,那是根本没可能诞生“中国价值”,现在已经到了通过转变经营的观念和手段,能够从“经济优先主义”主导的商业环境中真正脱离出来的时候了。“中国价值”凸显出来就成为可能。打个比方:譬如一家手机制造商,能够完成“手机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的观念转变,离“中国价值时代”的真正到来就不远了。其实一批批企业已经在通过优化管理消化成本时,也在试图摆脱低成本制造,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研发能力,很多企业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者走向中高端市场。比如长三角区域的纺织服装行业目前进入相对不景气的市场环境后,许多企业开始苦恼于纺织服装业务的低利润现状,担心会被这种“不景气”拖跨,于是,不同层次、不同定位、不同规模的企业也开始了各自不同的“自救”计划,一些企业开始寻求偏离纺织服装主业的新利润增长点,另一些企业则坚持纺织服装主业的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干脆转行,清理一下厂房,上新项目。
只要上新项目,就需要中国制造们把所积累的资本尽快转化为创业资本,并找到优秀且职业化团队合伙建立“价值创造型”企业,实现民营企业的转型。一般来说,企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许多理性目标,诸如生存目标、双赢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但现在多数家族企业的目标,还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润和财富,这一短视行为必然使企业走向死胡同。另一方面,家族企业负责人还存在着对一些非企业目标的追求。只有营造一种高境界的经营理念,才能将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各种理性目标相结合,从而使企业的理念由短浅的急功近利向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李书进)因此,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创业者往往没有能力或精力使企业持续发展,甚至保持原来的生产能力都发生了困难。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这点。这就要求家长对以往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变革和创新,进一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并制定企业持续获利的目标,顺利实现交接班。按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突破家族式企业和家长制管理的限制,吸纳职业经理人、有才能的人士管理和经营企业。只有引入智力资本,民营企业转型中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把模糊的战略清晰化、采取“精细化管理”、在企业里发起“软革命”运动,积极参与全球化商业竞争。随意性、草根的做法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中国民企无论你是成功之后的再创业,还是寂寞的追求着心中的事业为现有组织寻求创新。只要你有志于参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价值”的转型当中,你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企业家,一个卓越的企业公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开始联合,如:“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而随着《合伙法》的正式颁布,民资PE也相继成立为数不少。但民资进入“中国价值时代”仍需解决的问题较多,如:如何促进民资正确投资,引导民资有序流动,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又需解决不少问题,如:投资收益与风险不对称;融资困难与投资行为不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意识;不合改革大潮的政令法规;投资者的投资技能和管理水平急待提高等等。中国民营企业呼唤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型经济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开放30年,活跃的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海量民间资本,这是留给中国经济最好的礼物。民间资本无错,错在政策的更新尚未适应新的形式,错在市场经济成熟得太慢。前几年,国内风险投资基金一直以美元为主导,退出也以被投资企业海外上市为主要途径。但长此以往,会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途径,而建立健康、理性的本土控制型“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集群,无疑是这些途径中比较重要和卓有成效的一个。客观的说,创业投资行业在我国的“卓越功勋”已经见证了它对创新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民间投资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现在,投资行为更趋向理性化,他们在作投资决策之前,首先要反复考察当地的投资环境,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经过反复调研后才作投资决定。今年4月《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了一篇文章《地产商转身VC》:在货币政策从紧、银行信贷收缩的背景下,大多数民营房地产商正在投入资金链的保卫战。当东南沿海的地产商们都在忙着和银行融资时候,江苏和浙江的房地产商们却在频繁地考察全国各地的高科技公司。比如:江苏常州 “天禄创新基金”、浙江天德控股集团旗下“天德创投基金”都以初见成效。他们已经“把种子埋在地里”。事实上,大型民营集团公司参股创业投资机构,或以LP作为合伙人,比直接投资单个高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收益比更好。因为创业投资机构以其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进行多个项目的投资,可以较好的化解、分散、控制单个项目投资的风险。
对创业投资来说,首钢这样规模的企业,恰恰不需要创业投资,有银行和国家支持呢,这是外资还比较难受的现实。中国够量级的企业太少,这导致大家都关注所谓的小企业。但中国够外资定义的小企业都是些OEM企业,家族企业,现在还有订单,能靠人力底成本暂时醉生梦死,因此这类小企业也不要VC的钱,他们甚至很多成为民间资本的主力。而中国需要资金和主宰未来世界的是懂得品牌和客户价值的新贵,一些扎实的微型企业。目前民资流向方面存在几个利基:第一个利基就是资金给谁合适的问题。第二个利基就是民间资本给大家的是散乱、黑市不规范的感觉。外资VC,10投3中,本土VC呢?至少要到10投8中吧。投资人不会仍大把的钱给你,等着中头彩吧!此外,民资VC相对于外资老牌VC成功案例不占优势。因此在品牌上营销很吃亏,这毕竟是一个讲究包装和策划的年代,尤其是人家毕竟是有所成就的,哪怕不大的一点点胭脂,在两面镜子的交替夸大中,也该造就了远超过现实的美丽。但要记住,客户价值点对了,不需要案例。客户案例罗列成篇,没有点对客户价值,在客户眼里都是假的。因此民间资本管理整合智力资本绕过经验主义,找到更为科学的投资机制,突破这些所谓的瓶颈。我们必须向世界证明:中国的资本管理其实比外资管理还先进、还科学、还安全!
回顾传统民资的历史:从夏商时期,到秦朝统一货币然后到中国盛唐,伴随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间金融日渐昌盛。尤其到了明清时代的钱庄票号,把民间金融推向了顶峰。但传统中国并没有官办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民资机构在货币交易和流通中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在中国存在了4000年,历史悠久,繁荣一时。秩序总体上是好的。但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琢”就可能长期被湮没于沙砾或乱石中,不见天日。自然资源如此,社会资源亦然。民资虽在当今金融资源中份量不太大,但贡献不俗。但由于它瑕疵外露,瑜质内敛,长期受到歧视,每每成为整顿金融秩序的靶子。此外,民间金融的形式不仅局限于允许民营资本兴办银行,开展民间借贷等债权投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发动民营资本设立利用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工具的独特运营机制,也许这才是民间金融突破的一个有效途径!什么时候能让“创业投资”这个行业“土得掉渣儿”,中国经济或可真正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价值”的转变了。
笔者认为:中国民资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抵御外国经济殖民的一支希望之师。我们再也不能什么事情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河上有桥,我们可以付些过桥费开车过河,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控制了风险。做管理咨询的,可成为本土VC的合伙人,一起再创业;政府主要是当好“服务员”、“导航员”和“裁判员”即可。一个民族只有发挥本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在整个变革进程中千万不要小看民间资本,它既是一种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经济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个地区天然拥有的,而是经过历史的演进逐渐生成的。一旦生成,它便成为这个地区发展的一种支撑力量。此外,民资的总量远远超过进入中国的海外资本;目前有必要找一根金线把闪亮的珍珠串起来,把曾经遍布城乡的“散兵游勇”,“小米加步枪”队伍,合成“正规军”和“集团军”。只有这样才能让民间资本的体内循环和企业之间的血缘关系构成一致对外的钢铁长城。
期待中国民资组建本土创投新军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到“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