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大趋势 中国管理教育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智闲禅师开悟后,曾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禅师闻听,对仰山禅师说:此子澈也。仰山禅师道:“待我亲自勘过。”遂去南阳觅问智闲:“闻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香严复举前颂。仰山禅师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更说看。”智闲又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禅师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智闲复颂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回报沩山:“闲师弟会祖师禅了。”——《指月录》

  《指月录》的这则公案,不了解禅文化的人读起来可能比较费解。白话的大致意思是:有个禅师(某甲)开悟了,另一个禅师(某乙)不相信,要去验证。一开始,某甲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开悟的感受,某乙说:“不过是背诵出来的,不算什么!”于是,某甲又信手拈来一句话表达感受,某乙说:“不过是如来禅而已!”某甲又即席赋诗一首,此时,某乙才认可某甲悟道“祖师禅”了。

  这则禅宗公案中反映了学佛——或悟道——的三重境界,首先是“学习佛知识”,不过是“背诵”而已,借光照亮,尚不明白“为什么发光”,自然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是了悟“如来禅”,反光照亮,明白“为什么发光”,却不能自己发光。心中虽然明白,实际却做不到;最后,当证悟“祖师禅”时,“自己发光”照亮,故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发生在一千年前唐代的这则公案与当今中国的管理教育有何关系?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这样重复上演几乎相同的故事。最近二十年来,以MBA教育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教育,开始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各行各业深受这股来自西方的、号称“科学的”管理浪潮的影响。这股浪潮就像当年“佛教”一样,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威力向我们汹涌而来。浪潮洗礼之下,赫然分出三类人群:MBA、EMBA、CEDP。中国的MBA,如同“学佛”的佛教徒,虽说学佛,却不明就里,轻信轻听,不仅不能掌握西方管理理论的核心精髓,反而深受束缚,不能自拔;中国的EMBA,如同了悟“如来禅”,对于西方管理知识,能够感同身受,深刻理解,却因理论脱离实际,故很难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中国的CEDP,致力于顿悟“祖师禅”,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中国化,并在自身的管理实践中顿悟管理之道,故能妙用无穷,事事无碍。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在其专著《管理者而非MBA》中预言:“现在到了认清传统MBA项目的真实面目——或是让它们关门大吉——的时候了。”对于中国的管理者而言,现在到了认清西方管理教育真实面目的时候了。

  一、混沌未开——MBA与学佛

  将MBA学生与学佛之人相提并论,很多人不会同意,笔者却认为十分妥贴,表现在四个方面的相似。首先,两者都是学习外来文化,而且都是学习所谓的“先进文化”。其次,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的榜样相去甚远,MBA学生大多是没有管理经验的年轻人,而学佛的大多是些涉世不深的善男子善女子。第三,经验不足的人预见庞大而完备的理论,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迷信。迷信MBA,如同迷信佛;迷信佛,如同迷信MBA。第四,思想和行为不能统一,均被所学的理论束缚了、“害”了。MBA毕业生不懂管理,学佛的人离“佛”最远,这种现象,岂不令人痛心疾首?

 中国楼市大趋势 中国管理教育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西方对MBA教育的审视与反思

  MBA教育本身在西方已经开始饱受批评。明茨伯格教授指出MBA教育的三个错误: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式,产生了错误的后果。他在《管理者而非MBA》中描述道:“仅仅在美国,每十年就有差不多100万个拿着所谓的MBA证书的人成为经济领域的不速之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关于顾客和工人、产品和流程的第一手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希望管理那些通过惟一的可能途径——深入的个人经验——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但是由于少了那张证书,由个人经验的人却越来越多地被驱逐到‘慢车道’上去,而在那里他们要服从一些缺乏统率资格的人的‘领导’”。同时,他尖锐地指出“我们教育领导者的方式正在破坏我们的领导能力,而且将要带来可怕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MBA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呢?其一,导致教育过程的堕落——商业上成功,教育上失败;其二,导致管理实践的堕落——缺乏艺术的失衡管理,失败者居多;其三,导致公司组织的堕落——官僚主义盛行;其四,导致社会制度的堕落——一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腐败,一个充满恶意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MBA在中国的现状

  从1986年,第一批中国MBA在美国拿到学位至今,中国MBA教育已经推行二十一年了。西方的MBA教育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毕竟是自圆其说的体系,就像一座冰山,既有露出水面的部分,也有深藏于水底的部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自然地生长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海洋之中。而中国的MBA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海洋中,我们引进的只是“西方MBA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所谓“核心课程”与“案例教学”),对于水面下的部分(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基础课程)和它周围的环境,我们却研究不多、知之甚少。如此特色的中国MBA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管理者呢?

  现状之一:入学动机,急功近利。大多数报考MBA的学生都是大学毕业三年以后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MBA,提升工作职位,变换工作单位,改善工作待遇,改变人生命运。MBA学费一般很高昂(名牌大学MBA学费在八万元以上),许多学生贷款读书,期望毕业后能找到年薪在十万元以上的工作。MBA学习越来越像一种投资,大家在入学前都要算一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账。至于MBA能不能帮助自己或企业解决实际中的管理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现状之二:应试教育,弊端重重。MBA有严格的入学考试。名牌大学的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一度高达8:1,最近才有下降。为了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许多考生提前一至两年,离职备考,昼夜奋战。那些在管理一线忙碌、抽不出更多时间备考的学生,自然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弥补笔试的不足,许多学校加大了面试的比重,希望通过半小时的面试,发现具有“管理潜质”的人才。然而,再科学的面试安排,也躲不过精明的考生为成功面试所做的悉心准备。这里不乏智慧,可是与管理潜质似乎没有太大关系。

  现状之三:教师缺乏管理经验,以讹传讹。管理理论与教育模式是从西方引进的,固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然而,教师因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不能真正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精髓,给学生错误的教育和导向,却是制约中国MBA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就像古代禅师所言:“我眼本明,因师故瞎。”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管理不同于其他学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际的教学,不仅不能获取正确的管理知识,反而适得其反,岂能不慎乎?

  现状之四: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曾经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的哈佛商学院,近来也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案例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所谓“案例教学”,在以“分析”为基础的MBA教学中,不过是西方管理理论的配角——是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精心设计的,与管理实践并没有太大关系。中国MBA的案例教学,除了这个问题外,还存在“洋案例太多,本土案例太少”的问题,进一步远离实践。“案例教学”最终培养了一批只会纸上谈兵的MBA。

  现状之五: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经常听到一些MBA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抱怨:“这些土老冒,不懂管理!”好像全公司就他懂“管理”似的。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在中国的MBA中很盛行。他们不知道,在课堂里学习的所谓“管理”知识,充其量不过是“夙习记持”而已,并不能算自己真懂管理了。只要让这些MBA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的实际工作,他们就会在碰到头破血流后感悟到这一点。那些在管理实践中仍然自以为是的MBA,往往会失败得很惨。相反,那些能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MBA教育的不足,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毕业生,却有可能取得成功。

  现状之六:缺乏职业道德与素养。西方的MBA毕业生从小就是在一个具有宗教关怀的商业社会中成长,进入MBA殿堂后,他们又进一步接受严格的商业伦理教育,因而,大多数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所以才得以形成受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国MBA教育在拷贝西方教育的时候,却严重忽视了这一点。以致许多MBA毕业生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跳槽之风此起彼伏,职业经理人声名狼藉。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通行证——MBA证书,在失去社会信用的情况下,还能走多远呢?

  知识是死的智慧,智慧是活的知识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MBA教育都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候了。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依靠什么力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MBA吗?不是!是管理吗?不是!是知识吗?不是!应该是“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古人智慧的传承,是外国人的智慧累积,是他人的智慧领悟,并不是自己的,因而是“死”的;只有当知识在学习中消化,在实践中融会,变成自己的智慧,知识才能真正“活”起来。

  MBA所传授的管理知识,佛教所传播的佛学知识,难道不正是这样的“死的智慧”吗?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简单的“传知识”,而应该是让学员掌握活的知识,获取真的智慧。

  二、混沌初开——EMBA与如来禅

  “禅”是千百年来获取智慧的方法。如来禅,顾名思义,被用来描绘那种依教修证、未能直契心性之禅,亦即泛指“如来所说的各种禅法”,这些禅法被认为只是教内文字而不是禅的最高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千年的历史,与中国儒道诸子文化相荡相摩,终于完成了“中国化”的使命,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禅文化”。如来禅,就是见证“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禅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EMBA教育正在当今中国见证前所未有的“西方管理中国化”历程。EMBA教育无疑是比MBA教育更高明的教育,尽管没有完成西方管理中国化的使命,不是最高境界,却因开始探讨“管理智慧”而接近“如来禅”。

  EMBA比MBA强在哪里?

  在西方,EMBA教育脱身于MBA体系,与MBA一样,同样受到大量的批评。EMBA的英文全称为ExecutiveMBA,也就是“高级经理人MBA项目”。借用明茨伯格的话,“EMBA与MBA的区别在于:招收更有经验的学员,建立在不脱岗的基础上,其余就没有多少区别了。换句话说,他们用错误的方式训练正确的人,然后得到错误的后果。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无法对这些人拥有的经验加以利用。”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管理教育的一部分,EMBA教育相对于MBA教育而言,应该更值得教育家们关注。EMBA教育在下面几个方面显出了优势:

  其一,EMBA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有着八年以上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者,他们是“管理理论”的真正需求者,而MBA学生只是未来的需求者。

  其二,EMBA学生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会产生比较高的共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管理存在“共性”,只有在管理实践中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共性”,因而产生对西方管理理论更深刻的理解。

  其三,EMBA聘请更多的海外教授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授,传授更加“地道”的西方管理理论,也是其相对高明的方面。

  其四,EMBA不脱岗的学习,为学员提供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机会。尽管难以运用自如,却引发了对于“管理理论”的真正思考,这是让“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

  其五,EMBA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有助于彼此对“管理理论”的消化吸收。

  总之,EMBA学生及其毕业生,是真正有资格,可以谈谈“管理”的人。他们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理事无碍”:在道理上,他们读懂了“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头头是道,手到擒来。在做事上,他们仍然沿用老一套,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学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相安无事。比起MBA来,他们“智慧”得多。至于如何发现适合本国、本企、本人的管理之道,臻至事事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却难得梦见。

  EMBA的中国特色——“文凭”加“人脉”?

  虽然EMBA教育,是西方管理教育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的“不究竟”,所以还是在推广中暴露了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是跟西方一脉相承的,有些问题是中国本土自然形成的。

  首先,教育目的问题。管理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不应该是“硕士文凭”,更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交朋友,这些都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帮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智慧,解决实际问题。EMBA没有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

  其次,西方中心化问题。管理因其“强实践性”特点,并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理论”。而中国当今的管理教育,却全盘拷贝西方,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从教师聘请到授课语言,从管理案例到课堂文化,无不照搬,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管理教育,完全是“掩耳盗铃”、本末倒置的。真正的管理教育,应该立足中国的实际、立足中国的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适当的比例,中国历史文化应该是主要的,西方管理知识应该是次要的。

  第三,教学方式问题。对于EMBA学员而言,他们大多是三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已经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还是一张白纸”的大学生或者MBA。然而,目前的EMBA教育却仍然以单项灌输知识的模式为主,缺乏触及心灵深处的互动,因而很难见到实际的效果。

  第四,教师瓶颈问题。能缴纳高昂学费参加EMBA学习的学员,无论是企业的高层,还是政府的高官,都可谓是“人精”。他们也许会在“管理知识”上比较欠缺,可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直觉和较高的悟性,谁够资格做他们的老师呢?仅仅靠渊博的知识,显赫的地位,眩目的履历是不够的。作为EMBA的教师,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如今,各大商学院日益暴露的师资问题,可为证明。

  第五,教育产业化问题。中国的商学院在管理教育产业化方面,似乎取得了比西方更加灿烂的成绩,一个又一个商学院的腰包都鼓起来了。毫无疑问,在一个正在转型的市场经济社会,管理人才是极其需要的,教育的产业化是挡也挡不住的潮流。其实,“教育产业化”本身也许并不算错,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教育”,放在“产业化”的前面,没有了“教育”,何以“产业化”呢?然而,目前,商学院在“产业化”方面可谓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而在“教育”的目的、功能、效率、效果等方面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多么令人担心的事啊!

  第六,落实问题。EMBA即使真正领悟了西方管理的精髓,也很难在管理实践中推行。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在浅层的,譬如,与同事的沟通障碍(他们还没有机会学习EMBA)、来自企业传统习惯的阻力、来自商业环境的压力、文化冲突等等。根本的原因还是现行的管理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学员领悟管理之道,从而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圆融无碍。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企业家,学习EMBA之后,理论水平是上去了,可是企业却做垮了。这样的学习管理,还不如不学好些。

  三、混沌中开——CEDP与祖师禅

  鉴于MBA/EMBA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商学院在强大需求的推动下,也在努力寻找更加适合国情的管理教育模式。于是,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势要超过MBA/EMBA。这些短期培训项目,在国外称为EDP(ExecutiveDevelopmentProgram高级经理人发展项目)。EDP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配置教学内容,面向全社会招聘老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市场成功。然而,中国现有的EDP项目,摆脱不了MBA/EMBA的胎印,仍然走不出“西方”的樊篱。

  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应该以百丈怀海以后“祖师禅”的推出为标志。祖师禅被用来形容不落阶渐、直了顿悟的宗门禅,以强调达摩西来、祖祖相传的心法。只有祖师禅才能称得上是“教外别传”至极的最上乘禅了。祖师禅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自我觉悟,大胆破除外在的权威和偶像,甚至要“逢佛杀佛,逢祖杀祖”,这种特色对整个亚洲思想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管理教育同样呼唤“祖师禅”。CEDP(ChinaEntrepreneurDevelopmentProgram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就是因应时代需要而推出的中国化的管理教育项目,他将引领优秀的中国企业家顿悟管理的祖师禅。

  CEDP——中国化的管理教育

  管理教育的问题,首先是一个“主体”的问题,谁来学习,谁要学习,为谁学习,学习者谁,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失去“主体”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失去“主体”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中国管理教育的主体,毫无疑问,应该是那些参与经营实践的中国企业家。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不断的血脉,他们的基因中传承了悠久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他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他们经营着土生土长的企业,他们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他们才是急需管理教育的一群人。只有认识到“中国”,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主体。

  其次,是个“化”的问题。MBA/EMBA所传授的管理知识固然是西方三百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确有其高明之处。盲目照搬的错误在于,一个是“主体”缺位——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一个是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化”的方法。为了解决问题,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而且学习东方的;不仅要学习现代的,而且要学习古代的。总之,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认识实相,我们要向一切有智慧的“善知识”学习,学习的方法就是“化”。

  中国化的管理教育,至少应该坚持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简易化。管理理论要简易化,化繁为简,直至本质。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而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那些将管理理论数学化、哲学化、玄妙化、模式化的倾向,都不是正确的方向。

  第二,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许多现代的管理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都可以找到答案。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应该积极地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第三,本土化。对于西方乃至全世界优秀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教育模式,我们都应该本着“拿来主义”精神,开放地吸收、借鉴,为我所用。对于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所谓先进理论或模式,必须毫不犹豫地加以抛弃。

  第四,生命化。管理教育的实践要逐步理论化、系统化、生命化。没有一种管理教育是最好的。只有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的管理教育,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固守某种模式,必然失败;只有开放,才能基业常青。

  CEDP与祖师禅——事事无碍的学习

  祖师禅的境界在于“事事无碍”,也就是不仅在道理上圆融剔透,而且在做事上得心应手;不仅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能在实践中时时生出新的理论;不仅能随时拿起,而且能随时放下。管理教育如何从“如来禅”,走向“祖师禅”呢?

  明茨伯格提出了八条建议:1、管理教育应该限定在实践中的管理者的范围内;2、课堂应该把管理者的经验运用到他们的教育当中;3、洞见性的理论有助于管理者理解他们的经验;4、从概念性见解的角度对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的反思是管理学习的关键;5、“分享”他们的能力会提高管理者对于他们的实践的留意程度;6、除了课堂上的反思,还要从对于组织的冲击中得到学习;7、上述所有建议都应该被融合到一个“有经验的反思”的过程中;8、课程、结构和教师队伍相应地要从支配的设计转变为灵活的促进。

  CEDP(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不仅吸收了明茨伯格的全部建议,而且更接近“祖师禅”的精妙。CEDP的特色,可以概述如下:

  在教学目的上,明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问题包括企业管理问题、个人思想认识问题、知识问题、觉悟问题等等。教育要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在教育对象上,仅限于有资深管理实务经验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他们应该是有钱、有闲、有才、有道、有心的“五有”人才。他们已经成功但并未满足于成功,他们对于人生充满疑惑,他们对于未来充满好奇,他们在“寻找”某种东西。

  在教学内容上,不拘一格,量身定制,直至本质。70%的中国文化,30%的西方文化,组合成一个智慧的体系。教学内容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智慧的启发与感悟。譬如,易学、中医、经史子集、毛泽东思想、西方文明的反思等均将成为重要的内容。

  在教师敦聘上,重视明师大家,和而不同。变“名师”为“明师”,反映了CEDP的独特之处。老师必须具足智慧,在思想高度上“明白”,才有可能引导学员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以致“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融通。学习不是工作生活之外的负担,而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学员在学习中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真正乐趣。将学习融入生命之中,不亦乐乎?

  在心智模式上,通过禅的修炼,引导学员真参实悟,破除权威,破除迷信,破除习惯性的思维,破除一切假相幻相,以致“引爆激情、顿开智慧”,从心底一一流出自己觉悟之本来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释迦牟尼佛觉悟后,说了一句名言:“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攀缘,不能证得。”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从生到死,四处攀缘,寻来寻去,最终发现珍宝原来就在自家后院。历代禅宗祖师“柱杖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精神动力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管理教育,其实不仅仅是管理的教育问题,更应该是“心”的教育问题。唯有“心”的觉悟,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唯有“心”的觉悟,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唯有“心”的觉悟,我们才能真正圆融无碍;唯有“心”的觉悟,我们才能真正快乐逍遥。唯有“心”的觉悟,我们才能真正心甘情愿、多快好省地为人民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2639.html

更多阅读

不要被社会淘汰:中国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未来二十年,城市化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到2030年,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因此,城市化仍将扮演核心角色,城市化不仅仅意味着农转非,更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以人

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 寻找发展的落差

如果我们不是在巴黎看到了我们没看到的新设计的产品,或者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心目中向往的品牌,那么我们就不会在那花钱买名贵的品牌产品——购买的动力来自于落差;如果不是因为中国有广大的市场,如果不是因为欧美有相对先进的技术与管

2017白酒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白酒营销发展的四大趋势

2010年是中国白酒发展的重要一年,以洋河为代表的区域性白酒,实现了品牌突围和整合,成功晋级为全国一线白酒品牌,自次中国白酒从传统的茅、五、剑到茅、五、剑、水、国变成了茅、五、剑、水、国、洋,第一阵营也从原来的三大巨头变成了六

垄断: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隐忧

当1995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在中国还只是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少数“钱、闲兼备”者的专利。但是,没有人会怀疑,网络聚海量信息的连通效应将为这块久经耕耘,却依然贫瘠的土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网购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将迈向另一个高度,07年到09年的一些征兆预示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即将进入另一个发展的阶段。虽然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子商务几乎每年的数据都会大幅度创造新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网购在这几年中已经体现出和以往

声明:《中国楼市大趋势 中国管理教育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为网友爱是不夜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