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劣根性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七——忠与孝



 在中国农耕社会的用人、择人标准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德,而德的核心又是忠。中国人虽然也讲唯才是举,讲学识才华的重要性,但那大多是一种摆设,一种口号,很少有打算真正付诸实施的。一个人能否被上官、东家选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的德与忠,因为在绝大多数用人者看来,德才兼备固然难得,但当德与才不可两全时,德还是优先于才,有德无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给予锻炼机会,慢慢提高,有德无才者的用人风险,不过是效率低下与业绩不良。但有才无德者就大不一样了,有才无德者一旦与上官、东家反目,带给上官、东家的风险就不仅仅限于效率低下和业绩不良,而是整个事业的夭折。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任用有德无才者保险。

  毫无疑问,这种以忠诚为取向的用人择人方式在中国农耕社会里自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农耕社会是一个竞争压力较少的社会,来自外界的压力不大,保证内部人相安无事,上下和同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试想,当所有的属员都一颗红心向主子、向朝廷,朝廷、主子的基业还愁不坚如磐石吗?

  什么是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简单地讲可归结为无私无我、无他六个字。

  无私无我就是作为奴才的我在君父利益面前不能有独立的个人和家族之私。封建社会从所有制性质上看虽然也属私有制,但这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除法律外的任何势力所不能剥夺的,资本主义的私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私,是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私。

  但封建社会的私却很不牢靠,一切须无条件服从君父利益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命都属于君父,何况是区区身外之物。只要是君父看中了的私,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无私无我的忠臣要时刻把君父利益挂在心上,凡事从君父利益去考虑,不容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无私无我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儿女和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君父的恩赐,都是为君父利益的存在而存在。我是君父的奴才,我是相对的,君父是绝对的。仅管我蒙受着不白之冤,被君父下旨抄家、处死,我还不能有一点怨言,临死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孟子讲:“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的忠即无私无我之忠。

  无他就是作为奴才的我今生今世都要专一地效忠于君父,即使江山易手,我也不能转而效忠新主。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么!我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永不变节,从一而终。除君父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分享我的忠诚,那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不论是谁只要胆敢侵害到君父利益,我都得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大义灭亲。

  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忠贞不二、忠言逆耳、竭忠尽智、忠诚、忠烈、忠厚、忠实、忠信等是一些常见的与忠搭界的词语,从中我们也可以对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之内涵窥见一二:忠是内心的忠,灵魂理念的忠,从里到外的忠,发自肺腑的忠,只有思想认识上坚定不移了,才可能对君父忠贞不二,忠贞不渝,竭忠尽智,跟着君父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无私无我、无他;忠之道要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厚、要实、要信,对君父要象纯真无邪的孩童,只要是对君父有益的话,不管其逆耳与否都要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讲出来,切不可因为担心龙颜大怒,可能被杀头而闭口不谈,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忠烈之臣;忠烈之臣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应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敢于壮烈牺牲,誓死捍卫君父,乱时见忠节,危时见忠臣呀!

  中国农耕社会的忠之道一样源于先天失调的礼治体系,因为礼治体系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君父的修身齐家和止于至善,但君父是人不是神,根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只好转过来要求大臣百官、平民百姓对君父不加怀疑,不讲条件地忠诚。理解的要支持,不理解的也要支持。君父是天子,他贪婪,纵欲,我们拿他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去,顶多是斗胆劝谏一番,但臣子、百姓不同,我们有的是办法,听更好,不听可以杀一儆百。有了忠诚到无私无我无他地步的臣民和不过于无道的君父,礼治体系虽然先天失调,也可以马马虎虎维持,凑合着过。

  中国农耕社会的忠是极端的忠,单向的忠,狭隘的忠,不近人性的忠,无人能做,无人能及,如果有,那一定是伪装的,虚假的,粉饰编排出来的,大奸若忠,从来如此。孟老夫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忠诚与仁爱都是双向的,单方的愿望再强烈再恳切都不可能达到亲密无间的佳境。“君使臣以礼”与“臣事君以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世上不存在一方无止境的牺牲奉献,另一方无限度的索取掠夺的道理。这话让那些处于上位的强者和道德家们听起来颇不顺耳,但现实中的忠都是这样,不由你不信。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说的是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作为无我无私、无他的忠臣要忍痛割断骨肉亲情,把父母放在一边,服从君父之大义。由此看来,忠与孝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那里忠与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得广大,不仅仅是对生身的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地方官、授业解惑的老师。皇帝也叫君父,地方官又称父母官,就连当过一天的老师也可终身为父,学生须孝敬到老。

 人的劣根性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七——忠与孝

  忠与孝不但不相矛盾而且同本同源,忠也好,孝也好都是为君父利益服务的,忠是本,孝是忠的延伸,忠的补充。因为单纯讲忠君会显出君父的自私,其社会基础有限,而讲孝或者把忠用孝包装起来,忠的社会基础就骤然膨胀。无数个原来对忠君不以为然的父母,看到自己在家中也能享受一些与忠同本的孝道的好处,对忠之道也就不能说三道四了。

  孝可以说是君父用来分化、拉拢、扩大民众支持的一种手段,推崇孝与天下父母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人好反对。殊不知孝有不同的种类,有对君父的孝、对父母官的孝、对长辈的孝,而其中对君父的孝也就是忠又是最重要的。对长辈的孝要服从对君父对父母官的孝,“事父母能竭其力”就行,但“事君能致身”才通得过。不同的孝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不是等量齐观,板凳桌子一样高的。

  在中国农耕社会,一个早年并不孝顺的人一朝得道成名后总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孝子,做出一副孝子的模样给公众看,其言外之意无非是:“我孝敬我的父母时小心翼翼,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也应以我为榜样,象我孝敬父母那样孝敬我,小心伺候我。”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既然与忠拴在了一起,其身价也就陡增百倍,人人追捧,个个争先,以至出现一大批失常疯狂之人和过激极端之举,把孝弄成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胎。像古时候一个“孝子”因为家里穷养不起父母,就萌生将亲身儿子活埋的念头,妻子虽然不乐意,但也不敢违抗,岂不是怪胎一个。

  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适当强调晚辈对长辈尽孝,确保长辈能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但孝的提倡一、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前途,牺牲民族的未来为代价,不能将孝变成束缚子女自由,阻挠后辈进步的羁绊。鲁迅先生早就对中国本末倒置的孝进行了无情的鞭策:“本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二、不能脱离实际唱高调。过去人家死了双亲,子女都要讲“寝苫忱块,涕泣血流,哀毁骨立”之类的话,敢问天下孝子,到底有谁做到了呢?

  三、不能对自己是一套,对子女又是另一套,要身体力行。很多人自己为人子为人媳时做出种种骇人听闻,丧天害理的忤逆行为,后来轮到自己需要赡养时,却大言不惭地忠孝仁义起来,并提出一大堆无理的要求。已所不为,却苛施于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2630.html

更多阅读

日本人的切腹文化 日本人切腹视频

日本人的切腹文化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用群众眼睛重建法官耻感

     关于制度和德行的关系,一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制度决定论者在强调制度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导意义的同时,进一步认为看似属于人主观世界的修养操守等问题也是由制度决定的,“好的制度能够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够让好人变坏”。

声明:《人的劣根性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七——忠与孝》为网友北上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