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着诸多类似上述的种种见解,显然不会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成功,正是来源于这些信念的驱动。尽管,可能常常只是出于潜意识,甚至是本能的,却因为他们对于经营、管理以至财富,同我们在课堂、书本里面所学的,或者传统观念上理解的,有着很不一样的看法,所以,显得别具一格。
虽然,所有这些见解,可能让人觉得朴素、零碎和肤浅,远远未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解释,然而,在我们的民间经济生活当中,着实蕴藏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全都来自于他们的切身体验。其中,不乏有值得你掂量一番的独到之处。其实,也就等于回答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时候,他们在我们眼里,是那样的普通,却就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我们好像也不比他们逊色,起码在条件上更为优越,却反而做不到,甚至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不是他们给予这些有益的启示,虽然我们可能也已经掌握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甚至在企业里面工作了多年,即使身在其中,原来也未必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对于企业运作,其实也并不真正地了解、甚至有着那么多的误解!所以,屡屡在同一个地方栽了跟斗!
本书的内容和观点,从未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却曾经在我为别人授课培训,或者与朋友交流的时候,意外地得到行家的认可。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为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讲解本书中提到的内容。一直从旁监课的老板,是一位台湾人,拥有多家企业。课后,他对我朋友说:“我搞企业已经二十多年了,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相信比你们多一些。但你要我告诉你怎样去经营、管理一个企业,这就难倒我了。没想到,你能够把企业的脉络解释得如此清晰!”
我不知道,这位老板是真的认同本书内容的有关观点,还是出于习惯性地鼓励我们。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面,这位老板以及他的朋友,都曾经给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极有贡献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意见和观点,纠正了我原来一直坚持不肯改变的许多看法。
另外,我也发现,他们十分习惯于只要有机会,便鼓励和称赞同他们交往、相处的人。他们、包括同他们交往、相处的人,都视为是彼此之间一份有益的礼物!
而我们却总是羞于做出这种举动。其实,它也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却做出来好像很让人难以为情,以至吝啬得不屑于给人一个问候!这恐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常常为此令我们失去了很多一闪而过的机遇和支持。感情沟通商情——这正是他们给我的一个忠告!
在现在这个盛行偶像仿效的年代,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很多,例如美国的比尔·盖茨、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香港的李嘉诚、台湾的王永庆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们的例子太特殊了,离我们也太遥远了,不容易让我们看得透彻。我相信,即使再有同样的机会和条件,也不容易再出现他们的第二个。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他们不一定有多少能够让人借鉴的地方。
反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有如繁星似的遍布在周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每天都要同他们打交道,例如,在工作的时候或者在社会上。在这个时代,他们有着相当大的数量,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阶层,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知会变成怎么样!
按照大数原理,从他们身上发掘出来的成功经验,应当有一定代表性,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更重要的是,透过他们一个个独特、鲜活的例子,也透过他们的处世为人之道,有机会让我们看得清楚,自己也生活在其中的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令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同时,也令我们为了这种生活而越来越疲于奔命?
隐藏在这些成功者背后的又是一股什么力量,以至他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即是亚当·斯密早在二百年多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的,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它是怎样指挥我们每天必须要做些什么?我们渴望拥有的、既爱又恨的财富,到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并且,总是首先集中到他们的手上,偏偏就是与我们无缘?
为此,我再一次衷心感谢这些甘于藏在背后,不愿意表现自己,却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的前辈!我要特别地声明,本书中的所有例子,全部都经过改编或者虚构,原因是:
一来,是出于表述上的方便,以求增加本书的可读性,至少也是为了能够把问题解释得清楚;
二则,也是为了避免日后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我的理解,未必能够完全反映他们的意思;
三则,在我的周围,的确也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经典例子,倒是希望将来能够从有成就的读者你们身上发掘出来。
故此,我尽量找一些能够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加以改编,尽可能地融入本书内容中去,以便在条理上更加清晰,思路更加流畅。我相信,这并不影响本书内容的可信度。因为,类似的事例,只要你留意,身边随处都俯首可拾!
再一次感谢书中提到的,以及为此书内容提供了思想、意见和例证的朋友,特别在网络上有过书信往来,却从没见过面的网友!我曾经把本书初稿的部分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以及发给我们的朋友,企图试探他们的反映。
幸运的是,我赢得了他(她)们当中不少人给予很多有益的建议和鼓励。十分感谢他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他们的认同,我们从未打算过把它写成一本书。
写这本书,纯粹是我出于对他们的敬意,以及还他们一个人情。原因是,他们一直在鼓励、催促我尽快把书写出来。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让我相信,在我们一直捧为经典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当中,其实仍然有很多尚未解开之谜,甚至存在不少的误解。或者,因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观察,所以才有另一种见解。
事实上,世界的复杂性,使到同样的问题,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试图以来自于他们亲身体会出来的经验和见识,为读者提供一个另类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或许能够解开他们成功之谜。
例如,我们每天购物的价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利润和财富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同社会之间,具体地我们与市场之间,与这些经营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正是剖析他们为什么能够赚钱原因的所在!
在真正下笔的时候,我才发现,写书原来是一件很难的事,要把他们零碎的思路整理、串连起来,愈加不容易,何况要有这样的篇幅!篇幅过短,则担心说得不清楚。事实上,为求文字结构上的简约,我已经除了很多的内容,尤其是与别人的看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书中所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为了在内容、思路的表述上能够尽量清晰,本书按照三分式结构,即是总体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列出三个重点进行论述。这样做,是出于方便我表述和读者阅读,并期望本书能够达到以下三个效果:
第一,争取书中内容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为我提供素材的那些实干家们;
第二,希望书中的表述能够体现与实际过程相接近的条理性,这样,既让读者容易理解,也便于与事实进行对照。纯粹列举事例和说理式的讨论,不容易说服人;
第三,正如一位网友提议的,力争本书能提供一点可读性。虽然,不敢担保以上的两点我有能力做得到,但不至于让读者过于费神,却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