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未起,暗战已上演!争夺中国第四增长极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对媒体公开表示,重庆提交了“关于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对于将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渴望,黄奇帆毫不掩饰。在中部地区,鄂、湘、皖、赣四省(亦称“中三角”)已达成共识,正在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这一战略的主推者之一,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亦高调表态,“中三角”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增长极,全国两会期间成渝PK“中三角”的架势已然拉开。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中国第四极也应是诸多改革的先锋区](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5153537983.jpeg)
实际上,不仅是成渝和“中三角”的角力,以郑州和洛阳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以沈阳等为核心的哈大经济区均渴望将自己上升为未来的增长极。 在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板块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出约中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沿海经济为特征的三大增长极在人工成本上升、出口下降、原材料上升和资源环境能力承载有限的背景下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所以符合中国经济新阶段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亟待问世。 在诸多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和学者看来,从中国目前的区域格局来看,有机会成为中国第四极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二是武汉、长株潭、南昌、皖江城市带为支点的“中三角”(亦称“中四角”)区域;三是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小中原经济区;四是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哈大经济带。 未来谁能够真正取得先机?正是本报今日专题讨论的方向所在,本报将对四大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及不足之处做深度探讨。 通过全方位的报道,编者认为,未来谁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还要看几个要素的处理是否合理。第一,要看谁能够更好地践行好共生崛起的理念,第四极必然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区域集合,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实现共生双赢,那么其组合集聚的效果会更强,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就越强。从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来看,首都与周围的环首都贫困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京津冀合作一直处于貌合神离之状,在编者看来,三地的不平等地位造成了不平等对话机制,不平等的对话机制对区域的共生双赢是极大的障碍和藩篱。第二,政治资源,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能力和资源往往会是该区域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第三,是否能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最终成为坐稳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关键。 在城镇化成为中国最大内需载体的预期之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将是城市群,未来的增长极也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的试验区,是城镇化背景之下诸多改革的试点地区,所以在编者看来,中国第四增长极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极也是诸多领域改革的“先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