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否定和诋毁它的作用和价值。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一旦知识成为理论,也就作为我们对自然与社会活动一般性规律的掌握。
透过知识的运用,我们大可从容地、有把握地安排自身的活动,将来的结果,多半也能够合符我们所愿。俗语有道,按规律办事,定能事半功倍!由此,我们何必有现成的路不走,舍易求难,自己重新摸索呢?这正是技术知识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任何事情,只要它一再重复出现,当中就一定有某些共通的元素包含在其中,一旦我们对它有所认识,在下一次再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用相同的方法,往往轻易就能够得到你需要的结果,从而节省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至少减低了失败的风险。效率也就是体现科学的基础之上。
实践中,我们也总是想从每一件事情里面,尝试找出一些能够解释得通的道理来,这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其中的奥妙,好让我们做得更好。
企业的生产环节,大量地应用了反映自然规律的物理、化学等等的技术、设备和流程,所以才会制造出性能优良的产品。这是我们科学利用自然规律帮助自己的聪明之处。就连动物也知道,按照气候的变化规律南移北迁,就能过上好日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抱着科学的态度去总结、吸取别人的经验,引以为己用。本书也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线索,它有别于其他文章、书籍上介绍的内容。至于书中所发现的,算不算是它们的规律,有待读者自己去评价。
但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从实效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技术未必成为我们唯一可依靠的工具。所有的知识,无不是对前人成功经验的归纳,它们无疑是正确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它们是合理的、最好的。
问题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对于纯粹拥有知识的人来说,知识里面所提供的结论,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并且,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过程经历,更加没有成功与失败的体会和比较。为此,当他们面对具体、复杂和多变的问题时,常常缺乏自己的判断和反映。有时候,最正确的方法,并不是当下最佳的选择,退而求其次,反而是较为现实并且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也常常是知识拥有者与经验拥有者之间的差别所在。
现在的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并非凡事都一定有它的规律性,即使有,也只是在一个大概的范围内概括出来。如果你从更加精确的程度上加以考察,就未必很有规律性可言。就算有这样的规律存在,现实的情形也不一定那么循规蹈矩,尤其是在社会生活领域。
正如每个人的长相、性格和气质都不一样。我们所遇到的每一处地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尽管它们有时很相似,其实都各有自己的特征。并且,当下的环境条件、客观因素以及个人情感,都会影响事态的发展,这就不是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所能够准确、完整把握得了的。
在混沌、复杂和多变的地方,规律总是粗糙的,并不十分准确,它只能大概地告诉你一种可能性,以及它的机率是多少,从而让你心中有个谱。天气预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气象科学及其技术手段已经相当先进,也从来不能百分百地保证,明日一定是个晴朗天!
还有另一种情形,知识和理论,通常是在众多类似的现象之中提提炼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总结,它只是告诉你一个结论或者方向,尽管这个结论和方向是正确的,但它没有办法给学习者提供过程的经历和成败的体验。当他们面对特定事件和问题的时候,它也往往不能给予你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稍有一点改变,知识便显得无所适从了。
在我和一些有管理经验的同学上案例分析课程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课堂上,老师特别喜欢选用国外企业作为案例,从中抽一种情景或者一个问题,以此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这常常令他们感到有点难堪。私底下,他们认为,如果同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企业里面,轻而易举就能找到根源,甚至解决的办法。
这是因为,基于他们对自己的企业整体以至每一个环节的掌握,以及于外界经营环境的熟悉,他们很容易就能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以及它的连带关系,视乎问题的重要性,他们需要考虑自己拥有多少资源能够使用,准备在什么程度上解决问题还是因此资源、条件所限,甚至因为牵涉面广而暂忽略它,或者应该交由什么人处理和如何处理最为合适。一旦离开了这些背景资料,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了。
一来,他们既不是神仙,也不是问题分析专家。他们的强项在于调动手中的资源和人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解决问题。二来,他们日常所注重的不是解决一个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是要把握整个形势,以及企业经营的大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些局部性的问题上,他们往往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这也是一些管理顾问和下属员工常常感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明明企业里面已经发生很多问题,这里不对劲,那里也不对头,但老板却偏偏视而不见。
即使他们已经注意到,并且打算解释的时候,通常也不完全要靠自己想出办法来,一般地是利用有专长的员工或者请教专家,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方案。作为经营管理者,不一定要成为最好的点子高手或者问题专家,关键在于他们要知道从哪能里可以找到办法,并且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在众多方案当中选择出哪一个是最佳、是最可行的,然后组织力量去解决它们,即是所谓的组织学习型管理。
经验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经验以它所独有的亲临其境、过程经历和成败对照三个特点,有着一般的理论知识不能替代的价值。知识往往只是隔靴搔痒,经验则有切肤之痛!
经验是一个人对事物和行动过程最真实、最有体会的感觉,也常常来自对一个完整活动过程的认知,并且,往往是从成功和失败的正反两个方面总结而来。它不像知识,只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和概念里告诉你事实的核心,而是把一个鲜活的体验和印象,好似故事一样藏在记忆里面。
虽然,它不像理论知识那样,清晰、透彻地把事件和问题归纳准确和科学。却是以它自身的三个特点,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发挥有价值的借鉴作用。经验以其独特、具体和真实的行为体验,对操作过程的完整指导性,这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所不能比拟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通常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经验则要接近得多。
经验是在特定的具体行动和事件当中,透过现场发挥和实际结果的整个活动过程而积累出来的认识。既包含了对问题本身的了解,也反映出对现场情景状态的把握,以及进展趋势的比较作用,其过程性和综合性,既不是一般的理论知识能够提供给学习者的,也不是在实践中能够知识所取代。
日常的维修性工作,最能让我们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修理一台出了故障的电视机,一名掌握高深理论知识的专家,往往比不上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在生活中,死读书的人,常常连自己的家也打理不好。据说,只有知识而缺乏经验的人,永远都是低水平的!他们最多只能照本宣科,或者纸上谈兵,教条主义者就是这么来。
在经营这个行当里面,经营者必定首先要是一名实干者,结果是检验他们的唯一标准。每当他们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有再多的知识,也未必可以提供他们应对难题的能力,反而,从前的经验,往往能给予他们最价值的启发。
所以,在特定的具体情形下,就不要过于迷信知识的绝对性。理论常常不能完全解决那些变幻不定、把握不住的具体问题---虽然,理论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但通常提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经营者需要的正是解决问题。
这时候,经验就发挥作用了。经验的特点,是它更加具体、细致和完整,并且能够配合当下的情景要求,以及条件状况,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引和借鉴作用。
在不那么确定的情形下,当前采取的行动,在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理论知识的推测,所以,必须要借助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结合面前的形势,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视乎内外的条件、要求以及制约,艺术地加以处理,才有望提高成功率。
盲目相信硬梆梆的道理,不但不能成事,往往反而坏了事!这同炒股很相似。尽管已经发明了不少的技术工具,帮助人们预测股市的未来走势。但也没有谁敢担保,自己的分析是绝对有把握的,最多也只是提供一定的概率,总比你盲目地瞎碰要好得多。
在经营管理范畴,要面对的事情和问题,大都不那么具有确定性,往往没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可言,或者是它们的规律还没有被人们发现出来,因此,在实际处理上,依靠经验可能多于知识。
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属于经验性的。可能,十个人当中,有那么一二位,尝试这些办法之后,或许有一点成效,但我不能够保证在你的身上也能有满意的效果,故此,读者须要自己小心,仅作为参考而已。同样的道理,其他书上所说、或者别人的经验或者结论,都似乎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完全相信书的话,倒不如没有书!理论知识也一样,绝对地信赖它们,还不如不学!
经验也有过时和失效的时候,正如理论知识也有过时、失效的时候一样,不能担保经验就一定有用。在具体操作中,究竟经验和知识,那一个有更高的实用性,我们既没有比较过,好像也没有比较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可能更加实际一些。至于知识与经验互相冲突,而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以我的体会,相信经验比相信知识可能更好一点,我的理由是,即使你错了,也会因为这个错,丰富你的经验。如果因为听信别人导致你犯错,那才是一种最让人后悔的错!
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说道:“身为管理者、或者当官的人,犯错是难免的,也不是一件值得懊悔的事。因为,犯错本来就是你的特权和资格,为什么要把它让给别人呢?即使错,也得由自己来错!天下最无用的人,就是那些甘愿盲目跟着别人犯错的人!”
以上解释,对于理解经营者行为,也许有一点作用。一个知识水平不高的老板,之所以比别人有更高的管理能力,这不能不认为他的经验比一般的人要多,凭着丰富的实际经验优胜于高学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