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利润
在解释经营之前,不如让我们首先搞清楚利润是怎么来的。因为,经营就是冲着利润而来,没有利润,谁还搞经营?如果不知道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又怎么能够发现商机,从事经营呢?
之所以把利润放在经营之前讨论,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做生意的人,他们曾经有意无意,一脸神秘地告诉我,利润是这么来的!他们的解释,同你在经济学课本里面读到的,并不是同一回事!
甚至,连经营也不只是那些经商做生意的人才会有的行为。有一位朋友这样说道:“其实,在这个世道上,谁都在经营!只要你离不开同人打交道,离不开有求于人,离不开有利益要求,不管你是做老板、还是打工的、或者在政府机关工作,不来一点经营,你很难混出个模样来!”
照此看,经营并不像我们平常以为的那样,它仅仅是一种企业行为,如果这样认为的话,我也就很难向你解释,一个白手兴家----当然不是一无所有---的成功者,在他创业初期甚至之前,算不算已经是开始在经营?也许,我们把经营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这样可能来得更加贴切和实际。我认为,它正是由于之前提到的那种所谓协力演生而来的。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下,才衍变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商业活动。透过经营的历史起源,尤其从利润的源头开始,我们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经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我解释利润和经营之前,让那些对于经营有点陌生的读者,透过以下一个案例,大致地了解经营中的一些基本情形。我倒是认为,你没有必要对案例中主人公的经历产生好奇,类似的事例多如牛毛,到处都可以找得到,反而应该多加留意他的背景以及为人处事的心态。
这位是位老人家,他的为人处事,令我十分尊敬,也算得上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从零开始创业,屡经挫折,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近二十年的拚搏,他现在的企业将近有一万名员工,规模可谓不小。
能够有今天,实在是生活迫出来的。这位老人是一个台湾人,从前,在台湾一家规模不大的工厂里面当一名技工,工作勤勤恳恳,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爱好。靠着自己一份收入,养家度日,全副心思用在养育两个年幼的儿女身上,指望他们将来长大有个依靠——这就是中国人的宿命观!此话是一位外国人对我们父母一辈的评价。二十年前,大陆改革开放,这家企业的老板把工厂搬到大陆发展,谴散所有的当地员工,结束在台湾的经营。
老人当时已经五十二岁,他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面对失业,眼前一片迷惘。眼看手上拿着不多的退休金,老人第一次感到自己陷入了绝境。
以他这样的年纪,在台湾要再找一份工作绝非易事。事实上,他也作过努力,尝试各种办法重新就业,只要别人愿意聘请他,任何的报酬和条件,他都考虑接受。即使这样,始终还是找不到一份工作。
几个月以后,老人真的绝望了,他开始意识到,在台湾再找到工作,是没有可能的了。于是,他想起从前工作的、已经搬回大陆的工厂,想去大陆再找到这家工厂,希望凭着多年的交情,以及对工厂的了解,或许还有机会。他四处打探,终于查到工厂在福建省的某地。于是,他绕道香港,第一次回到大陆,找到工厂,上门造访从前的老板,向老板说明来意。
老板听完他的话之后,面露难色。对老人说,工厂刚刚在内地立足,生意并不理想。大陆的工人工资很低,如果老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工资水平,可以考虑让他留下来工作。
老人听了之后,失望了。这么一点工资,连维持他自己一个人在大陆生活都成问题,要养活远在台湾的一家老小,根本就不可能!
老人不得已离开工厂,在附近找了一间最廉价的旅店,准备住一个晚上,明天打道回台湾。当晚,老人整夜没合眼,满脑子想着将来的打算。第二天,一大清早,他又再回到工厂。对老板说,记得以前工厂总有一些五金配件业务需要发外加工,不知现在是否还有?
老板告诉他,还有的。老人再问老板,能不能给一点他做?老板反问老人,像你这个样子怎么做呢?老人解释道,他很了解工厂对配件的要求,这方面的工作,以前一向由他负责,很清楚有什么要求。只要把订单给他,由他自己买工具找地方加工,保证能够交货!
老板了解老人的技术,也考虑到工厂所需要的配件,本来是交由附近一家内地人办的工厂加工,虽然价钱低,但内地人的加工技术、质量、时间和信誉都比较差,不如试着给这位也算是半个自己人来承做,毕竟多一个协作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老人接下了工厂的订单,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四出采购工具和材料。在一个旧货交易市场添置一些必要的二手设备,在附近租了一间农民房子,作居住兼工场用。
就这样,老人开始为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工厂加工配件。因为条件和资金所限,老人只能接一些简单的业务,赚得的加工费十分微薄,比以前在台湾所挣的工资还要少。幸运的是,由于相熟和信誉的原故,这家工厂从来不拖欠老人的加工费,才不致像其他同行那样,受货款积压所累,老人在经营周转方面还算顺利。
虽然加工费不多,因为开支少,老人除了自己的生活费用,还算有一点剩余。但要负担远在台湾的家人生活,仍然相差甚远。那时候,老人在台湾的家人日常生活开支,全赖以前的一点积蓄,还有太太出外做临时工挣的工钱。老人现在最迫切的事情,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他开始考虑扩充自己的业务。
在附近,还有其他一些也是从台湾搬迁过来发展的同类工厂,它们规模都很小,有相当一部分五金业务需要发外加工。因为老人的技术过关,也是同乡的原故,经过接洽和试样,一般都能接到少量订单。
就这样,过了一年时间,因为业务量有所增加,也是身体条件的原因,老人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了。于是,他聘请了四名本地工人帮忙,自己从旁作技术指导。这时候,他赚的钱已经比较可观了。正是好境况之际,厄运也随之降临!其中一名工人,学会了技术之后,自己跑到外面办了一家厂,规模比老人的更大,设备也更好,以更低的价钱抢了老人的大部分业务。
开始,老人并不知道,只是发现自己的业务越来越少了。等他知道的时候,为时已晚。那时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工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老人的生产条件,实难同别人竞争。
在百般无奈之下,他想出了这样一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向一个同自己有点业务联系的本地五金工厂老板提议,由这个老板出资合股,老人负责生产技术,把工厂做大。
老人的技术,这个老板是清楚的。当时,合作经营,在民间也是一件新鲜事。结果,以这个本地老板的名义,在当地注册成立了一家工厂,由老人全权负责经营管理。
工厂的业务,既为一起合作的本地老板所属企业承接部分产品加工,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加工,这样,工厂的业务既稳定,也因为条件好了,生意开始越来越有起色。短短三年功夫,由开始时的十多个工人,发展到近百人的规模。
祸不单行,厄运又再一次光临到老人的头上。因为某个原因——至于是什么原因,老人一直不愿意向我提起——两个人的合作终于发生了矛盾。在清算资产的时候,老人发现,因为当时大陆的历史和法律所限,老人在自己经营了多年的工厂里面,竟然没有任何的合法股份。最后的结果是,老人象征性地拿回一些钱,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办的工厂。
祸的背后跟着的可能就是福!这是老人后来自己说的话!
一同从台湾过来,与老人相识,曾经有过业务往来的几个老板,十分同情老人的遭遇,他们借钱给老人重新创业。并且老人也得到刚刚离开学校的儿子过来帮忙,很快,老人在当地又再重新办了一家独资工厂,主要承接港台企业的订单。不久,还从台湾和香港聘请管理和技术人员加盟到他的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老人的工厂在当地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七年前,他听客户说,广东地区发展很快,他不顾儿子劝阻,专程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老人看好这里更有机会,于是,把工厂搬迁到广东落户,一直到今天,工厂的年营业额早已经超过亿元,比他原来工作的那间工厂现在的规模大得多了。
我是老人来到广东以后,在业务来往时候同他相识的。我服务的企业有给他们做的订单,正好由我负责,所以经常同他接触。以上的故事,主要是他的员工和朋友告诉我的。老人十分和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可能是这个原因,他十分乐于做善事和助人,也特别喜欢同我讲有关宗教的事。
我曾经问他,大陆的人三番二次地害你,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他笑着对我说:
“你怎么就看不见有更多的大陆人帮助过我呢?没有谁害谁!不是经历过这些事,我也搞不清楚做生意是怎么一回事!生意就得用生意的办法去处理。当时我们都没有真正了解生意是什么,如果有多一些的经验,就有可能不会发生那些事情了。现在我算是懂了一点,所以,我的企业能够发展起来。我希望我的朋友、特别是的同我合作的客户和我的员工也都能够明白这一点,这样,有利于我们大家相处和合作。”
以后,他确实告诉我很多精彩独到的东西。
同他谈话,我总得要额外地听他讲一些同“耶酥”有关的内容。我有时怀疑他是否在向我传教。不过,透过他的言谈举止,以及他企业中的一些风气,让我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有了另外一种理解。至少,我这种理解,是得到这位老人,以及我的那位搞企业咨询管理的朋友认同的。在有关“组织文化”部分,我将解释他们对企业文化一些另类理解。在他的企业,合作互助、文明有礼的风气之盛,是我在其他的企业没有见到过的。以前,我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不过是一些表面的文章功夫而已。从他的企业里面,让我真正体会到确实存在文化这种管理力量!
这位老人说过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斟酌:
“办企业,最难的不是同别人竞争,其实是同自己竞争。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特别是在利益当前,指的是在现在利益与将来利益、可以看得见的金钱利益和不可立即拿到手的潜在利益、个人私利与众人公利之间,如何选择,怎样取舍,反映了你的经营心态和聚人的能力,也往往决定了你将来的路是越来越宽,还是越来越窄!
在有条件让你选择的时候,走向这一边还是另一边,往往就取决于你一瞬间的念头,那怕只是出于潜意识的,你的未来就会截然相反。
每个人都有善与恶的两面。从善如流,走的是一条越来越宽的路;欺压拐骗,走的又是另一条路——越来越窄!走向两个极端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普通人,通常就是在这两面当中挣扎。所以,思想境界很重要,一旦你的态度改变了,眼前原来绝望的世界就变得霍然开朗。
通常,我们都受自己的性格所局限,似乎不适宜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性格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你生出来是怎么样,基本就是怎么样,要改变也只能慢慢来,不知不觉地,被生活所磨练。我改了几十年了,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人的态度却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是迅速地、轻易地就能够改变,这取决于你自己,身边的其他人也能够看得出来。一旦你的态度改变了,其实你自己也跟着改变,甚至,别人也被你改变了。”
“怎么能够连别人也可以改变呢?”我问他。“改变态度,实际上首先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你对待别人的态度,改变了你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改变,在你身边的人轻易就能感觉得出来。自然地,他们对你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这不就等于改变别人了吗?甚至,态度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一切都跟着变了,正如在你心情好的时候,即使你看到黑色也是美丽的!”
“我们要改变什么态度呢?”我再问他。
“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态度,对职业的态度。自信、乐观、宽容、勤奋这些态度,一定是受人喜欢的。其实,人的品格、风度、气质,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你的态度。”
老人所说的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偏偏就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做不到,比例,你每天向认识的人道一个安,送一份微笑。我发现,这位老人确实能够做得到。他天天都能够同自己碰上面的、那怕是他最低级的员工亲切地打招呼!
态度或者说是心态,的确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特别在你已经略有成就,或者面临发展机会的时候,怎样为人处事,往往就是你的一生转折时候,尤其是你对别人有所依赖的情况下,你态度和心态,几乎是决定了你自己的命运。
有这么严重吗?
我亲眼看见一位从业多年,已经有相当规模,专门做室内装修工程的老板,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态度问题,令到他手下的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在关键的时候集体跳槽,由此意料不及地触发企业的连锁反应而最后导致破产,现在为了逃避债务消失得无影无踪——关于他的故事,我以后有交代。
为此,我曾问老人:“怎样才能办好一个企业?”
他说:“做企业,首先是做人,做一个社会的人。意思是说,一是要让社会、即是你周围的人认识你、接受你;二是你要为社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贡献,让人感到他们需要你。社会接受了你,也就接受了你的企业,即是支持你去办企业,而且也接受你所办的企业,并且愿意维护你的利益!三是你得依靠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不能够脱离社会,主要是指你争取身边的人支持你、配合你,提供给你所欠缺的资源去达成你的愿望。其实,企业就是你同社会的一种联系方式。如果一个企业经营得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企业的经营者本身有问题,所以,社会要淘汰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淘汰他的企业!”
事实上,当我们评价自己任职企业好坏的时候,往往就是根据我们对企业老板的印象作为依据。如果他被认为是一个有作为的老板,即使他的企业目前陷于困境,我们也会相信,将来一定有希望,从而也为这个希望而努力。相反,如果企业的老板为人所不齿,通常我们会选择离开这个企业,即使它现在还不错,我们也会预期它一定有危机的一天!如果大部分的员工都这样评价一个企业,那么,它的将来通常就是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