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之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大跃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已经淡出的人们的脑海,但是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拯救行动的展开,持爆仓美国国债的中国不得不高调配合美国救市,再度又现“大跃进”的势态,而且跃进的步伐之大,是当年那场大跃进所望尘莫及相形见拙。
据有关资料统计,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1124/03415542252.shtml为了紧跟中央政府的政策步伐,中国各省市纷纷公布了各自省市的投资计划与刺激经济方案,总额逾10万亿,大大超出中央政府自己提出的4万亿。其中,云南 5年将投资3万亿元左;广东 2.3万亿元;上海 5000亿;吉林4000亿;海南2070亿;安徽3890亿;浙江3500亿;河北5889亿;河南1.2万亿;辽宁1.3万亿;江苏:2009年底前完成3000亿元,2010年再投6500亿……。南边的广东,北边的辽宁,中间的河南位列三甲,大有红遍大江南北、革命生产一片红的架势。可以预期,各地其它省市还会陆陆续续出台新的投资计划,总额远远超出10万亿是可以期盼的。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准备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正式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这之后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 大跃进”的特征是“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以及“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你报亩产1000斤,我就报2000斤,层层加码,亩产扶摇直上以至于达到亩产万斤的惊人程度。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127.htm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表决心”是大跃进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和当前各省市纷纷表示投资决心的方式非常相似。各地领导群众纷纷以惊人的粮食产量和钢铁产量向中央政府“报喜”,犹如当前各省市纷纷提出动辄数千亿、上万亿的投资计划一样。
大跃进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过去的一些提法和经验教训就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在一边,例如“防止基建规模膨胀”、“防止盲目投资”、“防止搞政绩工程”、“广东海南烂尾楼成片”……,完全一副好了疮疤忘记疼的模样。这种寅吃卯粮的投资,结果是投资热潮退去时更大的萧条。
不少人士对此番假救市之名进行的投资大跃进有所觉察,纷纷提出要对资金的流向加强监管和督察,防止出现不当投资和资金流入贪官污吏腰包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只是如何花钱的问题,而“花钱”已是方向坚定毫无疑问了。
与半个世纪前中国大跃进有所不同的是,此番大跃进具有“全球性”,从美国到欧洲,从俄罗斯到日本南韩,不是中国自己单干了,而且有一个比较官方比较正式的名称,叫做“全球联手抗击金融危机”。日前匆匆召开匆匆闭幕的G20金融峰会,就像是各国货币当局向金融领袖美国表达大跃进忠心的一场表演。如果此番大跃进会有什么预料之中的不良后果,各国政府大概也会因为群体效应而多少有点壮胆和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