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一个中国式改革的寓言
中国30年改革从土改开始,到股改(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而告一段落,2008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全流通时代第一年。股改3年是中国改革30年的分战场,它与改革是树木与森林、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尽管2008年是全流通元年,但却让位于事实上的“大小非年”, 2009年“全流通”才是证券市场真正的关键词,因为有400家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全部解禁,这意味着三成股票步入全流通时代。在进入后股改时代反思股改,就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有所提前防范。反思股改是为了完善股改,也是希望后续的改革不仅是技术性的,也是价值性的。
二、这是一场笼中的角斗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拉开了股改序幕。6月,三一重工打响了股改第一枪,从那时开始的三年里,中国证券市场主要是两股力量在唱戏:非流通股东请客,流通股东赴宴,双方就前者该付多少给后者进行讨价还价。
一家上市公司的双方谈妥了,双方皆大欢喜,股改通过;如果谈不妥,双方再继续讨价还价,直至谈妥。如果用手投票而结果不符己愿,个人投资者可以再用脚投票,卖出股票不再成为股东。
尽管事涉各方的切身利益,但总体上的情形是,没有翻脸,没有暴力,大家都认可事先设置的规则进行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而规则已提前设定了大局面,一切都在规则设计者的预期之中。
2008年股指狂泄,跌幅较2007年高点一度超过70%,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小非”。解决大小非问题,其实是股改的打补丁;而打补丁的改革,本质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
三、这是一场魔幻的盛宴
2005年6月6日,沪指从998点开启了大牛市,这与股改的启动存在时间上的吻合。2007年10月16日,沪指创下6124点的历史高位。进入2008全流通年,股指开始急剧下跌,形成一个陡崖,与此前的急涨构成一个近乎对称的峰形。这与后股改时代存在时间上的吻合。让我们凝视那个魔咒般的尖峰:在左侧,是投资者的狂欢盛宴;而右侧,则是他们的炼狱。不少散户投资者不但吐出了左侧的盈利,还在右侧蚀了本钱。
非流通股东凭借成本收益极不对称的初始优势,在全流通年代摇身变为“大小非”。数据显示,2008年解禁股数总计1181.27亿股,2009年是6637.42亿股,2010年达1213.21亿股。为了延缓这种溃坝,从2008年4月开始,证监会陆续推出大宗交易、二次发售、可交换债券等,但收效不甚明显。一些修修补补的措施仅充当缓痛药,但病根仍在。直到当年9月,国资委、汇金公司联手推动“大股东增持”之举,“大非”吃“小非”,这一问题才得到局部缓解。
此外,新老划断之后制造的天量“大小限”问题,貌似不存在“送对价”,貌似涉及新股发行制度,但根本上仍是两类股东的利益分配问题。
四、这是一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民主启蒙
由于股改从一开始就被决策层定调为对流通股东的补偿、具体对价由双方协商,这一改革规则将近亿个人投资者的位置由“圈钱对象”,一下拔高到与大股东平起平坐;由一群炒股者,拔高到真正意义上的股东。
在很多场股改股东大会上,投资者可以质疑大股东、质问公司高层管理者,他们可以涨红脖子吵架,也可以拍桌子骂娘,这在过去的产业工人文化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这是股东文化,与过去相比,股东成为公司的主人,从未像今天这样逼真,这样有可能。
2005年6月,在第一批试点中,清华同方的股改方案被第一次流通股股东否决。这开辟了一个新的风气。小股东否决的高潮出现在2005年10月。以地产为主业的金丰投资提出“10送3.2”方案,遭到第一大流通股东、持有70多万股的著名作家周梅森的阻击。因他的疾呼,惊醒铁屋中昏睡的广大散户,这种权利的启蒙之音使周梅森成为2005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社会公益奖的候选人。
这是改革的动力所在,并通过各通道尤其是互联网论坛进行传递。这不仅是公司治理的启蒙运动,也点燃了大众的权利、民主与规则意识,它具有更为深远和值得记录的价值。
就眼前而言,股改是统一规则后的分散决策,一千多家公司有一千多个改革,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改革,并且小改革充分照顾各方利益。这是一个重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