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以来,经济生活又有一些“不正常”,经济专家把这种“不正常”称之为“热投资,冷消费”现象。房地产、汽车项目的投资增长带动了钢铁、建材等项目的投资热潮。确实,政府急欲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的投资过热现象,但反而有点愈演愈烈之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不得不承认,现在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很明显,而且物价上涨正在从上游向下游传递(《南方周末》2004-04-22)。 “投资的过热”所反映的是中国政局的稳定、市场的利好和投资的预期。外资所看中的是中国投资政策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商品的廉价、市场的广阔;民间资本经过十余年来的投资鼓励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政策影响,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抢滩”。因此,“投资热”持续升温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由日用品消费转向耐用品消费时代,大多数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消费的理性化趋势也比较明显,“不随意消费”和“不轻易消费”成为了他们近期消费的理性取向。而由于农民低收入及其子女教育高投入的状况,农村消费市场迟迟“拉不下水”,好像“握紧口袋过日子”已经成为习惯,于是消费持续偏“冷”。面对此种情形,“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已是时候,政府的责任已经彰显。近来,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办法严控市场准入、加强金融调控、开展土地整顿,由此,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的“紧缩”——规划和控制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特别是面对处于过热状态的宏观经济,加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尤其必要。但现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扩张性的——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解释投资过热的理由。而对于“冷消费”状况,政府的农民增收政策和给予“同等的国民待遇”已经开始推行。但是经过实践证明,宏观调控一定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不能过分地按照政府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行事,不能挤压和消弱“看不见的手”的空间与功能。我们认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所要求的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型投资推动转变为市场主导型投资推动、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由此,我们认为,“科学的发展观”的提出是及时的、恰当的和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