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 从另一角度看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



    综观历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无非是调高银行准备金率以控制信贷规模,以及还在争议中的提高利率等,调整汇率还未见实行。然而,从另一角度来分析,这些措施不一定有效,有可能发生反作用。

一、保持货币供应量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吗?不一定。

    为了简单起见,不用太多的理论名词。就用“价格=货币量/商品量”(1=100/100)来说明。从理论上说,保持货币供应量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不过前提是社会上的商品量不变。如果社会上的商品增加还会造成通缩:0.9=100/111.11。

但现实社会里,需求的商品不是单一的,更不要忽视市场经济社会里生产的商品量是由社会需求决定或调节的,当市场上某种的商品需求量大,预期(投机)心理和现实也会人为提高了价格,这是需求引起的通胀。既然需求量大,价格抬高,这种商品就存在更高的利润,资金就会投向那个生产领域。在货币量不变下,那么相对投向其它商品生产领域的资金就会少,产出量也会减少,造成该商品的价格同样上升,这是供应不足造成的通胀(如现在的粮食)。

    平衡式分成两条:钢铁的价格:50/50=1,粮食的价格:50/50=1。在货币100不变的情况下,钢铁的需求量大,资金投向那里使价格上升变成70/50=1.4。对于粮食价格理论上是30/50=0.6是变低了,但由于投入减少产出降低,价格上涨变成了30/25=1.2。

    目前我们遇到的情况就是最好的例子:钢铁、氧化铝等本身是市场需求量大而造成价格上涨,有较好的赢利前景而就有较多的投资投向这些行业。但对于农业来说就长期缺少资金投入,资金一直长期高增长地投向基础建设、城市建设和工业,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产出的不足,农产品涨价是迟早的事。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3%,但涨幅与7月份持平,只是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9%,是当月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而且还有农业的产出周期短,就几个月时间,还是必需商品;钢铁的投入产出周期长,起码需要一两年,占用的资金时间就相对要长,所以在货币投放量不变的前提下也造成两种商品都会涨价,这是跟市场需求有关。

二、那么货币供应量加大就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吗?不一定。

    同样,在理论上说,提高货币供应量,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前提是社会上的商品量不变:1.2=120/100。但如果产出的商品量同样加大,价格仍然不变:1=120/120,通货膨胀是不会出现的。

    粮食的需求量一般不变,投放的资金不变。但钢铁的需求量增大,我们就加大货币投放量投向钢铁行业,让其产出量加大,价格也是不变。所以,货币投放量加大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这必须要看市场的需求状况。

    1978年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零售物价年均增长5.92%,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23.5%,广义货币年均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之和高出8个百分点。2001年广义货币M2存量为158301亿元(不含外币存款),当年GDP为95933亿元,M2与GDP之比为163%。但只有因价格放开而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投放的货币能转为商品的产出,市场需求也能消化产出的商品。货币量投放越多,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也多,能良性循环,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来越高。

三、货币紧缩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吗?不一定。

    理论上货币投放量减少,而需求的商品量供应量不变,则价格会则下降:0.8=80/100,也就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但如果是市场需求形成的通货膨胀,市场有需求而强行实施货币紧缩政策,会造成投入的不足,抑制商品的产出造成供应短缺,价格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产生通胀:1.07=80/75。如果只是某几类商品因市场需求量大而造成通胀而实行全面的货币紧缩,那么原来没有通胀表现、供需平衡的商品,同样形成资金投入不足而造成产出不足,会引起因供应不足而形成的通胀。这样实行全面的货币紧缩措施,会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

    货币紧缩虽然可以抑制市场需求,而需求有生产型的需求,有生活型的需求,生活型的需求一般是难以抑制的,如对粮食的需求,与货币投放量多少是无关的,一样有不变的消费需求,投入不足而造成产出不足明显使粮食价格上涨。

如某一需求因供应缺口发生变化,则引发连贯性的通货膨胀。例如,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和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两个缺口打开,因成本上涨和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连贯性的通货膨胀就突现出来。

四、提高利率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吗?也不一定。

    物价的高低只与商品的需求和供应有关,需求量大而供应不足造成物价上升,供应过剩而需求不足造成物价下降。利率本身就与商品的需求和供应无关,只是在现代社会衍生成一种金融工具,才发挥对经济有调节的作用。提高利率也可以控制市场的需求,需求不足会导致商品相对过剩而使物价下降,但这些金融工具越多,对社会的管理就越复杂,在市场经济社会不应该随意运用。

    从另一方面看,提高利率,会使商品产出成本增加,主要是资金的成本。而这成本消化一是内部消化,这要看是否有消化的空间,没有消化空间的话,结果就会停止产出(倒闭)。这样,商品的供应就慢慢变得短缺,价格也就慢慢上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只是起到暂时的作用。二是外部消化,也就是通过商品的提价来消化,这样一来,提高利率就起不到作用。也就是说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没有受到利率的影响,利率提高反而起到反作用。

五、宏观调控中信贷紧缩及利率汇率的问题

    目前通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来控制国内信贷规模,却控制不了境外的投资,而且境内外银行存在较大的利率差,境外的银根非常宽松,并有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境外“热钱”的流入难以控制。国家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的数据,2004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增加673亿美元,但1-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5229.7亿美元,进出口逆差68.2亿美元,而公布的1-2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才83.19亿美元。也就是说六个月就有741亿美元的余额进入境内,其中有近500亿美元(4000亿人民币)是通过其他渠道流入。中国的银行平均每天要用投放30多亿人民币来买进4亿多美元(按此算一年要投放过万亿元人民币)。

    在境内投资资金被压缩的情况下,各地方会将重点放在吸引境外的投资上,以稳定并提高地方的GDP增长。另外,国内企业因缺乏资金而被抑制增长,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而外资企业却在同时在扩张,差距进一步在拉大。如不良贷款率不到0.5%的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国内银行受行政命令规定而收缩,外资银行却趁机进入,并以不同方式快速接近这块令人垂涎的“蛋糕”;还有跨国外资汽车公司也在国内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产能。

 国家宏观调控 从另一角度看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

    此外,大量的“热钱”将投往房地产市场,因为在预期心理考虑的情况下,无论今后是人民币升值汇率涨,还是国内贬值物价涨,房地产有较好的保值增值功能,导致房地产的进一步“虚火”,

    近期美元连续加息,有减少热钱流入的作用,如我国用加息的办法控制经济过热,实质是间接将人民币升值,境外资金因获利前景看好流入速度不会降低,国内信贷规模压缩和因利率提高造成国内投资成本增加,反而导致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更大冲击。而且利率提高,股市的资金相对会逃离,会对当前股市引起震荡。

    对于汇率问题,近期物价上涨和美元连续加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市场升值压力的作用,以为物价上涨和美元连续加息,都同样有利于减少“热钱”的流入,相对来说,国内银行可以减少用于购买美元的人民币投放量。

五、相关结论

    目前的经济过热,实质上是部分行业及地方政府行政主导投资造成的,物价上涨主体是农产品的涨价,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并非是坏事,亦是农产品价格回归合理的价格水平。对于工业产品的涨价,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造成的,与国内经济过热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必要实行过度的货币紧缩政策,也不必调整汇率和利率。

    不可否认的是,正常来说,货币紧缩和提高利率可以控制市场的需求,需求不足会导致商品相对过剩而使物价下降,减低通货膨胀的压力。

    然而需求被抑制造成的只是表面的供应过剩,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状况下,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并不高,需求被人为抑制只会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被停止,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原来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牛奶倒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样发生。

    现在面临要解决的经济过热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政府行政主导性投资的问题,也是政府的各种体制性障碍问题,如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投资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等等各方面堆积和交积着的问题,并非只是通过控制信贷规模和利率等金融杠杆这些经济手段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应该要有真实的数据来参考,维持稳定的 金融政策,不能再简单地运用前四次的宏观调控策略,避免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剧烈。

    其实,在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的中国,信贷规模、利率等金融杠杆的运用,不能只盯着国内,也不能片面接受国外“专家”的建议。在国内需要的是建立一整套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则和体制,保证国内市场能公平公正并良性循环,而更应该将战略眼光放在世界市场中,利用信贷、利率、汇率这些工具来争取国家的最大利益。

    例如石油、军火和粮食等这些大批量进口战略物资,在签约后的付款时期内,对外是否可以将人民币汇率升值来降低进口成本,但对内就降低利率甚至减税来减轻因升值而造成的成本负担呢?这也是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个手段。

    以上只是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并非正统的理论。虽然片面,但这些片面问题我们也应该要考虑,如不考虑也就是另一种的片面,因为现实有存在的可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2082.html

更多阅读

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 新闻纪实

2013年5月28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发布了《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毫无疑问,这一技术规范的发布,是杜绝摄影界、特别是新闻纪实摄影利用后期技术欺骗、造假的恶劣现象的一条红线,断了那些习惯通过后期造假的人

悲催的福清人-另一个角度看福清 悲催的a先生 甜梦

福清,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总人口约130万人,有86万福清华人华侨遍布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与地区。福清人是一个很悲催的族群,很多人从出生到入坟墓,一辈子都在四处折腾,美其名曰“打拼”。福清人有一句土话,叫“ぇ棺材,め草葬”(福清

评价机制 从广告心理角度看广告效果评价机制的变化

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与受众(消费者)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广告心理学规律主要有两条: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心理学规律。它要求消费者能接触到广告(物理距离要小)并能按广告策划的意图(选择性知觉、注意和学习)理解广告。基于这一规律广告

声明:《国家宏观调控 从另一角度看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为网友汝情三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