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有银行员工持股计划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首次对国有银行实施员工持股的长期激励机制表示了公开支持。他认为,“国内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条件日趋成熟。”对此,笔者认为,实施长期激励机制对国有银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确应予以支持。但在具体的股权计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国家在国有银行历史发展过程中给予的巨大支持,并对国家(及背后的全体纳税人)安排一定的补偿。员工或管理层持股计划已经在多数西方企业,乃至部分中国企业中实施,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将员工、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捆绑起来,从而起到激励员工,加强企业管治,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国有银行而言,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现实条件在于,中行、建行及交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已经或即将上市。股份制改造及公开上市为各银行的净资产核算与内部持股股价评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银行内部与外部的监督机制相对完备,加之资本市场相对成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内部人控制导致的舞弊、行贿等现象。
![国有银行员工持股:公平是关键](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292711649416.jpeg)
而其迫切性在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威胁日益加剧。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内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的所有地域限制,并向其开放中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网点的进程也将开始大大加快。外资银行如欲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首先必须面临的是专业人才相对紧缺的瓶颈。留住原有专业人才并延揽新人才已经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也是基于上述的理由,建行和交行已经开始推行高管及普通员工持股计划。交通银行已经在去年推出750万股股权激励计划,十几位高管获得了超过1500万港元的账面收益,全员持股计划亦在拟订之中。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近期也透露了将采取管理层股权激励加全体员工持股的方式,员工持股将覆盖其30万全体员工。但反对者可能提出的理由是:其一,国有银行现实的几近市场垄断地位为历史造成。行政权力赋予了国有银行今天的市场地位,从中获得的利益有多大一部分来源于现任管理层及员工的努力是难以说清的。其二,中央财政为国有银行能够顺利改制承担了巨额的坏账,并注入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这些资金应是全体纳税人的出资,而国有银行的职工若获得股权等于是坐享由公众投资产生的收益。其三,国有银行的薪资已经超出一般行业员工的水平。若再给其额外的收入,将加剧行业间收入的不平等。其四,几大国有银行在改制过程中裁撤了相当多的员工,这些员工为国有银行今天的业绩打下了基础。仅对现有员工实行持股计划,是否会造成对已辞退员工的不平等?这些反对意见都是言之有据的。但笔者认为,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尽管国有银行员工的薪资已经超出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甚多,但若与外资同业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国有银行要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据笔者了解,同样一个部门经理,在外资银行的收入可能是在中资银行的两倍甚至四倍以上。若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只会导致更多优秀人才流向外资银行,从而导致国有银行的利润减少,进而损伤了作为国有银行最大股东的国家(亦即全体纳税人)的利益。反之,若激励机制卓有成效,则将使国家作为股东的回报大幅提高,这也可视为对国家过去对国有银行长期支持的一种补偿。而对于是否造成已辞退员工与现职员工之间的不公平现象,关键则在于激励机制的设计上,即期权的执行年限必须相对长期(三年以上),且价格设定必须合理。笔者注意到,建行针对高管人员的股票增值计划最少也要等到三周年以后方可执行,且每年最多只能行使25%的权益。这意味着,在三年期限内,建行高管的股权只是“纸上富贵”,他们在此期间必须与建行“共存亡”,通过共同努力提升银行业绩才能保证最终拿到那笔不菲的奖金。而普通员工则须自己花钱购买股份。对于向高管、员工出售的股权或期权的价格,其不应是市场的价格,而应低于市场价格,且差额部分应可反映出国家过去对银行提供的支持。尽管对于国有银行的服务乃至员工薪资,公众仍有频多不满,但期待国有银行真正凤凰涅、捍卫住国家的金融命脉却是国人的共同愿望。员工持股的长期激励机制对加强国有银行竞争力至关重要,但真正效果如何银行还须拿业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