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要素的集聚,浦东经历了一轮高强度投入、快速度开发和深层次开放。但进入新世纪后,浦东引以为傲的优势正在微妙地丧失或被替代。一方面,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在世界产业梯度转移阶段吸引着海外投资者的目光,城市间的关系更多的显现出竞争态势,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城际竞争更趋白热化。江浙不少城市在吸引内外资方面加速迈进,提出了更优惠的土地价格和税收政策、更优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从浦东自身来讲,四大开发区经过阶段性发展已经步入成熟期,其在面对新产业的进入和原有产业的延伸都受到很大局限。 由此,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浦东依靠优惠政策和投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渐趋弱化,加之内部经济要素面临的优化重组,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在面临转折的新时期,浦东要继续站在中国发展的最前沿,要成为世界进入中国的市场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就必须高瞻远瞩地发展现代产业,实现与国际接轨。圣博华康将之形象地称为“浦东,继续向东!” 浦东继续向东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不仅是地理区位上向东推进发展,更是向着朝阳,向着活力,向着世界产业发展的前沿挺进: 首先,从区位的角度来看,浦东继续向东,是要充分利用陆家嘴和中部开发区已经成形的腹地资源,积极向新区的临海地带深化开发。通过发展区域的向东推进,很好地发挥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空港等资源优势,使浦东的临海区与滨江区真正实现东西联动,两翼齐飞,成为浦东新一轮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发展地区。 其次,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浦东继续向东,是要面向泛太平洋地区和欧美发达国家,建设全新的有功能性的产业基地和沿规划的远东大道布局的现代产业带。利用现代产业对未来经济的强大牵引作用、依托产业革命出现的跨越式机会,从而实现整个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长远目标。同时,通过发挥的特长和优势,与国际站在统一的起跑线上,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在世界上领先的产业。 再次,从开放的角度来看,浦东继续向东,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解放的思想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双向交流舞台,在吸引外来投资进入浦东和上海的同时,还要让更多人通过浦东到国外去投资交流与合作,不仅成为长三角与国际市场联结的桥梁,也加快将开发开放、产业升级的效应向周边地区扩散与辐射。 在浦东开发开放十五周年之际,浦东新一轮的发展仍需继续坚持东进,集合更多的功能,提升新的开发理念、开发目标,让浦东成为一个新兴的现代产业基地和世界性产业高地,引导国际产业的潮流,为浦东新区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介绍: 孙业利,英国MBA,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EMBA,复旦大学博士后,曾在美国摩根斯坦利、浦东经济局工作。现为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师。 滑战峰,南京大学硕士,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C),就职于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