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似必然,其实不然,而不然之中包含着必然。都说2004年的冬天是“暖冬”,立冬之后,天气也确实温暖如故,看不到一丝寒冷的影子,谁料一股寒流突然侵袭,气温骤降,连香港这样的极南之地也遭遇了几十年来最冷的元旦。许多人更是措手不及,因此而生病——“暖冬”看似必然,结果却“不然”,天气状况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寒流的因素考虑在内,而正是这个被我们忽略的因素使“必然”变为“不然”,这种变化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使我们措手不及。

中国的经济现在似乎正在经历“暖冬”,1997年我们顶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侵袭,1998年我们战胜了特大的洪灾,2003年我们打败了SARS的肆虐——,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2004年,我们的GDP增长达到9.5%,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一万亿美元……一切都在欣欣向荣,一切都在蓬勃发展,一切都在高歌猛进,危机萧条不会降临中国,寒冷也不属于中国……可是,暖冬之中有寒流吗?繁华之下有隐忧吗? 我们可以对中国经济发生危机做一猜测吗? 在暖融融的冬天做寒风凛冽的猜测算,正如在光天化日之下讲鬼的故事一样,既扫人兴致,又难以置信。好在猜测算毕竟是猜测算,是主观的,不是现实。 中国的金融问题的核心在于银行,危机如果爆发,则症结在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银行积累的大量的不良贷款,——如果采用“一滞二呆”的分类原则估计其比例在37%左右,而如果采用国际惯例的“五级分类”,其比例可能更高 。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可能在于:2006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开始以高质量的服务,健全的制度体系,安全的资金保障,吸纳人民币储蓄存款;以及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所带来的资源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具体而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经过几年的经营,人民币储蓄存款被大量分流是必然,而较高的通货膨胀也必然迫使人们增加即期的消费,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中国的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银行问题的暴露,所谓水落而石出——储蓄存款的水一下降,不良资产的石头就暴露出来——这种暴露极有可能会引发储户的挤兑,而挤兑很可能从银行中不良资产比例最高的某个行发生。由于中国的老百姓长期以来一直把所有的国有银行看做一回事,一个银行的挤兑必然波及其他银行,从而使问题大范围暴露。 银行还不上储户存款,向央行求救。央行为了避免大的社会动乱,只有通过大量增发货币来应付挤兑,而大量发行货币的做法,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后果,是银行的坏帐由全社会来承担,手中的货币大幅贬值,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幅下降,使大量的物质产品无法销售,进一步导致大量企业的破产——企业的破产进一步加重银行的不良贷款,导致更大数量的货币发行,进而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如此恶性循环。 由于中国基尼系数非常高,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就是说,当危机发生时,中国将有很多的人重新回归贫困——社会动乱可能因此发生。 说到底,中国的银行由于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一直玩得是十个罐罐,六个盖盖的游戏。当外资银行的进入或通货膨胀逼迫储户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盖盖拿走,就使银行游戏的难度陡然增加,难度越大,暴露的概率越大,一些先知先觉的储户就会不断将剩下的盖盖拿走,结果后来的储户发现自己的“盖盖”找不见了,存在银行的钱没了…… 以上所述,纯属猜测,本文只不过是给热闹的中国经济提个醒:四季轮替,也许会有“暖冬”,但寒冷肯定会来,而且是在你最不相信会来的时候,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