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楼价高企,实在是当前上上下下议论纷纷的心焦事,也是政府最为头疼的事。当然,惯于获取超额利润的房地产商现在也许正窃窃自喜。放长假历来是房地产商高价热销欢呼雀跃的日子,在政府平抑房价风起雨乍的日子,这次“五一”长假仍没有令他们失望,但却令政府管理部门与普通老百姓多少有些失望。他们不是为市场的兴旺失望,而是为平抑房价低效失望。
为了降温过于火爆的房价,政府管理部门可谓费尽心机。前前后后也有所作为,但是收效似乎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现在房价高企难下,依我看抑价新政未必切中要害。以往稳定房价的种种的举措,其实大多都是双刃剑。在企业特别是私企与政府的博弈中,私企更处于灵活多变、趋利避害的有利位置。因而,你出招我能破招,你念紧箍咒我有解咒语。
通常都认为,房价高企源于房地产过热,为了降温房地产,就要紧缩房地产的源头:一是土地供应量,二是货币供应量。然而,紧缩“银根”与“地根”的结果是,房地产楼盘供应量减少,或者有减少的预期与信息,面对被暴利激发起的购买者来说,需求并没有因此收缩,反而刺激了购买者需求紧迫度。于是,出现的结果就是,高层管理本想进入釜底抽薪降低房价的理想“房间”,却神使鬼差地出现在房价火上加油的“房间”。一项乍看起来十分有效的举措,却引来了适得其反的后果。
最近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认同了当前稳定住房价格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提出了一些抑制房价上涨的途径与思路,应该说这是得民心之举。但如果没有配套的具体措施出台,治理房价很可能仍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担心 并非空穴来风。从刚刚闭幕的博鳌论坛会上传出,房地产商置新鲜出炉的“国八条”稳定房价新政于“虚无”,一反常态地大谈房价还会继续走高的趋势,一再强调房价不是高了,而是会再高。[1] 其中一位以专为富人盖房而闻名的老板还针对“国八条”写有《对形势的判断与对策》的长篇上书,站在房地产商角度阐发自己对当前房地产的看法。其观点倾向溢于言表。在这种角力与博弈中,我再一次地感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神秘”力量。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从穷人的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当前房价治理,兴许会能找到一条柳暗花明的清新路径。
只要具体分析一下购房需求,我们发现复杂的需求集合其实可以作如下梳理:一是居民为居住购房;二是投资购房。居民购房中,又分两大类,一是安居需求,二是安逸需求。投资购房中,也分两大类,一是商用投资购房(写字楼、办公楼、其它商业建筑产品),二是住宅投资购房。住宅投资购房中,既有职业炒手(有如“温州炒房团”),也有居民散户投资行为。需求形成的市场只要经过条分缕析,我们可以将需求集合最终分为三类:一是“安居”需求,二是“安逸”需求,三是投资需求。对这三类市场需求中,政府只要出面扶持低价房供应,满足居民中的安居需求,必将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居民的安逸需求不用管,国外需求也不用理,为了追求高标准,他们可与房地产商去进行价格拉锯战。今年博鳌会上那些房地产老板的“高价情结”不用去解,他们想卖多高就卖多高,只要有冤大头买。炒房商、散房投资者,政府也不用管、不用劝,免落妨碍别人发财的话把。这样的区分,是一种穷人经济学的视角,政府只关心穷人阶层,只关心安居需求,而把安逸与发财交由市场去处理。我们惊喜地在“国八条”中发现有如下的表述:“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给,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这无疑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政策信息,如果各级政府能提升对满足安居需求的认识,并进一步抓紧落实,真正“把满足安居需求进行到底!”完全可以颠覆目前房价高企的局面。
政府以市场机制从安居需求入手,有着充足理由。第一,扶持低收入居民,为他们提供安身之处,是政府的职责,更何况我们有“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宗旨高悬。第二,由此入手是最小成本选择,不仅是所有房地产成本最小的板块,而且调控范围也只限制在需求底层上,所以经济代价与调控风险都最小。第三,安居层面是政府最容易掌控的领域,其政策界限清楚,扶持阶层明晰,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第四,需要安居者,均为社会中下收入阶层,这个阶层对贫富差距最为敏感,也是产生贫富对立的基本人群,同时也是这一矛盾的的最大受害者。赢得这部分人群也就是赢得最大的民意,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具有重大意义。第五,由此入手,平抑房价,很可能为股市恢复信心注入新的活力,在平衡股市与房市上收到意相不到的效果。
我大胆预测,如果政府出面满足市场中的安居需求,比如在地级以下城市推出“五万元公寓”,在二级城市推出“八万元公寓”,由此对楼市产生的影响将会如何,人们几乎不需要想象力都会看到它的 “以小搏大”的喜剧后果。政府可以有两种方式入手:一是直接入手,即以国营房地产公司为基本队伍组织介入;二是以招标方式向市场开放,吸收志同道合的房地产公司介入。
记忆犹新的董建华的平民房“八万五”新政,向我们几乎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八万五千港元的平民公寓,真宛如大排档收费的鲍鱼翅盛宴,超廉价的满汉全席!毫不夸张地说,“八万五”新政对于香港当时的房地产来说,产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意义。尽管这一举措遭遇重大狙击,正反双方分歧很大,但以我对房地产的观察与思考来看,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尝试。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说过,历史往往会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对香港的董建华那一次可能是悲剧,但对中国大陆,这一次一定是喜剧!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地方政府与大房地产商私下一直相关联。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房地产商的建房利益与地方政府的政绩利益是一致的。这样为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结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基础。这可能成为政府扶持安居工程,为低收入层造房的一大障碍。解决的办法似乎也可以有些创新,一味打压未必有成效,用疏导的办法,充分考虑房地产公司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也许最终效果会大获意外。认准了这个路径,解决问题的通道是可以用智慧来打造的。比如,可以将满足安居需求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政绩来考核,将这个“标的”设得高于房地产商的诱惑。又如,也可以将其作为共产党“保先”工程的一个实践“三个代表”成果来考核,号召党的一把手抓安居。对房地产公司来讲,也是一个与平民接近距离的商业机会。
[1] 对此,我于这则信息刊发的当天,即以《房地产商的一场“自娱乐”秀──驳对政府平抑房价政策的颠覆性言论(2005.04.25)》进行反驳,http://www.wayee.com/writing/review/ZYLshow.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