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分析
一.收入差距现状1. 基尼系数。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根据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4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表1 我国全国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年份 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1988 0.34976 0.23068 0.302851989 0.36965 0.22592 0.312611990 0.34688 0.23543 0.294741991 0.36904 0.24246 0.307401992 0.37719 0.25364 0.310621993 0.40173 0.27244 0.318121994 0.43561 0.30175 0.329961995 0.41914 0.28804 0.340701996 0.40582 0.30341 0.321001997 0.40269 0.30794 0.32724基尼系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到2000年已达到了0.458,已经超过公认的0.4的警戒线。2.城乡收入差距:按国际一般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800美元~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近几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均超过1.7倍的国际一般情况,且有逐年扩大之势(见表2)。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年年下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4.6%,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增长速度只有1.8%。表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1995~2000年)年份 城镇人均纯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 城镇/农村1995 4283 1558 2.711996 4840 1926 2.521997 5160 2090 2.471998 5425 2161 2.521999 5854 2210 2.652000 6280 2253 2.803.地区收入差距:从东、中、西三大地域近几年人均收入考察。1985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为1.31:1:1.14,1995年为1.46:1:1.03,1998年,三大地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46:1:1.06,1999年,为1.48:1:1.06,2000年,三地区收入比为1.41:1:1.06。从人均收入的最高与最低的省市进行考察。以1999年为例,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收入为10932元,与最低的山西省人均4343元之比为2.52:1;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最高的城市深圳人均收入为20548元,与最低的城市西宁人均收入4765元之比则高达4.31:1。用反映地区收入差距的威尔逊系数来衡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1995年这一系数为0.46,到1998年提高到0.57。4.行业收入差距 主要表现在:(1) 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最高与最低行业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55:1。以1999年为例,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航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业等的收入明显偏高,其中最高的航空运输业是最低的木材及竹林采运业的4.58倍。由于航空、邮电通讯、金融等垄断性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超额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了职工,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进几年,工资最高与最低的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如IT产业和新兴产业倾斜如保险业。(2)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高于企业的工资。1999年,机关、事业、企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8925元、8665元和8168元。(3)广义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工资差距过大。1999年,广义农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4932元,而全国各行业的年平均工资为8346元。5.不同所有制单位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前的所有制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劳动者的收入要高于集体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收入差距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见表3),外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劳动者收入逐渐超越,甚至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严格的经营机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灵活的工资制度是外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劳动者收入较高的主要原因,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是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偏低的原因所在。表3 不同所有制经济职工工资变化年份 国有单位 城镇集体单位 其他单位1987 1546 1207 18791988 1853 1426 23821989 2055 1557 27071990 2284 1681 29871991 2477 1866 34681992 2878 2109 39661993 3532 2592 49661994 4797 3245 63031995 5625 3931 74631996 6280 4302 82611997 6747 4512 87891998 7668 5331 89721999 8543 5774 98292000 9552 6262 109846.不同阶层收入差距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了。据国家统计局的样本调查资料,1999年,全国20%的高收入户占有总收入的42.4%,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有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为124元(月平均收入,下同),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之比为8:1。其中最富有的105家庭占有总收入的20.8%,户人均收入1717元,而最贫困的105家庭仅占有总收入的2.2%,户人均收入82元,收入比为21:1。(具体情况见表4)表4 我国城镇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组情况(1999年8月)低收入户 较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较高收入户 高收入户户比重 20% 最低收入户10% 20% 20% 20% 20% 最高收入10%占全部收入比重(%) 6.5 2.215 12.1 16.8 22.2 42.4 20.8户人均收入(元/月) 124 82 250 357 490 992 171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城镇居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1999年第三季度。富裕人口集中在著名影星、歌星、时装模特、作家和运动员,部分个体和私营企业主,外企和国际机构中的中高级雇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房地产部门的开发商和经理,部分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领先者,著名经济学家、律师等高收入群体。低收入户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早退或内退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因年老疾病等原因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二.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的影响1.收入差距扩大会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元化,特别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后,收入差距出现了扩大化趋势。 我国政策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通过市场作用,激发人们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策差异等多方面原因,使差异过分悬殊,出现了极少数人暴富和低收入阶层生活困难的不正常现象。收入分配的结构如何、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如何,常常被看作一个社会是否健康、稳定的标致。实践证明,差距过分悬殊会损害社会的稳定。由于中国长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影响,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比较敏感,由此而造成心态失衡,容易诱发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产生。收入差距扩大,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其中穷者即弱势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等,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参与社会的机会少,创造的财富少,收入水平下降。这部分人有相当规模,很大一部分在农村,因此当失衡发生后,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造成对社会稳定不利,经济发展不利。2.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全社会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明显减少。1)对于高收入阶层,获得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下,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少,很大一部分作为存款沉淀下来;2)对于低收入阶层(包括一部分城镇居民和大部分农村居民),有消费欲望,但受到有限收入的限制,实际消费支出很少。同时,由于受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小孩的教育等。3)对于中等收入阶层,当面对高收入阶层时,他们收入低得多,有贫困感,消费上无力与高收入阶层攀比;当面对低收入阶层时,他们在消费上有满足感,同时,大量下岗工人和失业者的存在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危机感,收入预期不高。这使得中收入阶层的储蓄偏高,消费支出较少。三种形态汇合起来的结果是: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3.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投资需求,进而影响到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从而降低了投资热情,投资需求减少。最有可能产生投资行为的是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投资的欲望。但投资是建立在一定的收入预期之上的。当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高的时候,他们会把大量的资金储蓄起来,尽管银行的利率已经很低,但相对投资而言,风险是首要的。因此投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原因1.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制度缺陷,使收入差距扩大。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环境中,无论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政府都有一整套分配机制。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分配机制未建立,特别是出现了新的分配方式,譬如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由于制度的滞后,致使少部分人利用政策真空而暴富,例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的所谓“价差、汇差、利差、税差”,一部分人在生产资料、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进行导买导卖活动中谋取暴利而致富;90年代出现的企业改制,而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人缺位的情况下,出现瓜分国有资产的现象。2.近几年出现的寻租活动,各种灰色及引性收入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租金一词,在经济学早期阶段中,是指由于某些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由于供给弹性不足,供给不能无限制的增加而产生的超额收入,例如土地所有权垄断或经营权垄断产生的地租,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天赋才能的稀缺性而得到的高额收入等。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供给不足含义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某种生产要素的自然性质所产生,而是由于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的人为因素,阻止了了供给增加所形成的。这类租金的形成,是因为“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既然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有人进行寻求这种租金的活动。寻租活动的特点,是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得到占有租金的特权,从而取得高额收入。在体制转轨时期,双重体制并存,寻租活动得到发展,占有租金的少数人大量鲸吞社会财富,而广大群众则陷于普遍的贫困之中。3.政策倾斜度不一,是产生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步骤,由沿海逐渐向内地进行。沿海自身具有区位优势,对外活动便捷,因此在优惠政策的倾斜下,沿海城市率先富裕起来。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内地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但我们发现,由于开放的先后顺序的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是在逐渐扩大的。因为对外贸易中,沿海一带是有比较优势的,有天然的港口及有利的出口和招商引资条件,而内地从贸易条件来就处于相对劣势,而这种劣势是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此,沿海一带既有利条件,又率先获得政策支持,与内地的差距自然而然逐渐扩大。4.教育产业化也使收入差距在扩大。 近几年提出的教育产业化,使学费呈直线上升。近几年学校兴起了教育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学费,特别是大学,每年学费好几千,有的上万。有的因此而辍学。一般工薪阶层难以负担,农村更严重。很多农村小孩读完初中就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由于所受教育有限,择业面窄,收入低。这样在农村形成了恶性循环即愈穷愈接受教育少,所受教育愈少收入愈少愈穷。无形之中和富裕阶层及部分工薪阶层差距通过几代人的传递愈来愈大。四.收入差距扩大的治理对策1.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分配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按照市场机制规律运行。 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完善转轨时期的经济制度,从制度上避免各种寻租活动的产生。我国政策主张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要通过劳动致富。因此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收入,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对于不正当或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行为予以打击。尽快制定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过多干预,让市场按照本身的经济规律运行,从而避免因干预而产生的寻组及各种灰色收入。2.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加快中西部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西部由于自然条件原因,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应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投入,解决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对西部投资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譬如投资手续简化、税收优惠等措施,进一步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特别是民间资本。吸引民间资本既利于搞活当地经济,又对国家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一个有益补充。
3.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们的边际收益决定的,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情况下,农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上。现代工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部门,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部门积累增加使它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本部门就业。由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会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提出的,它说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以至向农业产业化,即推进刘易斯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差距。4.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对当前过高学费应进行适当干预。教育是立国之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相应也应当增加。而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呈现减少的趋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46%(1995年),2.40%(1996年),2.55%(1998年),2.3%(2001年),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6%的标准。教育是一项长期投入,对国民素质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受教育程度很低,低于同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印度。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可以改善农村状况,这其中即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对农村义务教育可适当实行免费教育,这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利措施。通过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让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改善其就业状况,使其在市场经济中有平等的择业机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可改善农村贫困面貌,缩小差距。主要参考文献 [1] 高培勇主编:《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版 [2]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版
更多阅读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 收入的通货膨胀指数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目录中文摘要:11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13二、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14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143.货币供应量过大154.结构性通货膨胀15三、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析161.
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公平、实现共同 深圳市公平贸易促进署
1.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较大也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公平是提高经济小轮车的保证。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
第二次海湾战争原因及影响的经济分析 第二次海湾战争过程
近日又要比较忙,好几本书都没看完,尤其是昨天新买来了〈〈THE END OF THE FREEMARKET〉〉,看得起劲,工作之余有时间也要优先看书,所以写的时间就没有了。想到以前曾发表过一些论文和报告,找了一下,自己保存的不多,保存了电子版的更少之又少
对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的成因分析、解决之思考 贫富差距七种成因剖析
查看文章对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的成因分析、解决之思考2009-10-23 07:59
城乡收入差距 西藏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协整分析
一、西藏城乡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西藏200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21元,到2011年达到4904元,年均增长13.9%;200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4元,2011年达到16196元,比2002年增长127.5%,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