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任何一方面对能感知它的每一个人来说,认识应该趋于一致。”这里对它作几点说明:
1“组织”是这一原理的界限,事实上只要有人类参与的活动都应该受这一原理的约束,细心的读者不要受限于比。
2“认识”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的结果状态,也体现了过程性;“感知”具有过程性,“感知”可以换成“参与”通常可指集体决策;“应该”是我们所作的推断,是一种理想状态;“应该”并不代表“一定,”但是“一定”意味着最优化。
3“一致”是心理作用的最终结果。“一致”通常有三个层次:第一对组织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全部过程与状态的认同;第二对单方面或多方面的主要过程与状态的认同;第三对目标或结果的认同
4“趋”说明需要一个过程,即动态性,这是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5感知它的“人”是一组特殊的群体。有时是由企业确定的,如参与决策的人员;有时是企业不可控的,如社会公众与消费者(顾客),这里的关键是主要影响者,它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情绪或情商)。它影响其它人的能力越强,越重要。对感知者或评价者的划分标准在各方个面是不同的,标准的确定是能否正确评价组织的关键因素。所有感知者应具备评价企业某方面的基本能力。
原理的内涵:(1)组织内外的每一个人都各自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人人的评价指标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2)人与人通过与利益会影响他人以及自己的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是每一个人产生行为或思想认同的依据。(4)人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概括的或综合的。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评价标准中最相似的那个(些)指标会通过相互协商或其它手段(如,默契)取得一致认同;其它相似程度大的指标也会通过协商等其它手段达到一定程度认同,并实现某种均衡。这种一致认同在某种情况下会形成强而有力的波及效应,从而使更多的人被迫或不自觉的形成一致认同。但我们应看到这种情况:例如男人认为某个女影星很美与女人认为这个女影星美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有人认为笑容美与皮肤白暂,有人认为身才苗条等,但是结果都是一样,无论那个男人或女人都会认为这个女影星很美。
这条原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都能在同一组织中使用,换句话说就是指各种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有一定的兼容性,这条原理贯穿于人类活动或管理的全过程。它是对人类一切活动或管理进行指导,约束或评价的唯一有效标准;任何一种管理思想,方法,工具都必须受它的限制,它同时也是管理者追求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对本书有重要的意义。如:目标,价值观,信仰,战略,企业文化等;虽然活动的过程,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们都围绕一个中心,取得一致看法。如目标体系,虽然每一个人或部门的分目标并不一致,但是我们每个人或部门都能对总目标取得一致认同,又如组织结构设计要求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与它人的工作量是相同的,或者说你无论处在组织的那一岗位上看其它人的工作都等效的。需要指出“一致”并不只是“正”单方面,还包括“反”方面。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发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不接受;又如企业形象,对企业外部的顾客,供应商,社会公众,竞争者应该取得一致认识。在资本经济的前提下,一致性原理也必须具有效率,无效率的一致性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且还会腐蚀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一致性更注重最终结果或综合目标(指标),而不是过程或分目标(指标)的认同,如决策者首先要制定出最优(挑战)性方案,然后他要有方法,有能力说服组织成员并作适当的让步修改,使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是一开始就制定出一个折中方案,让组织成员主动接受,因为这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并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所以不必强调计划的一致性,但计划的执行与评价必须高度一致。一致性必须体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与管理职能和过程中,只是每一部分对一致性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致性管理应当注意:1以人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2强调关键的临界状态人们认识的一致,不必强调管理的整个过程一致。3管理过程,管理方面(内容),管理要素的哪些方面要强调协凋一致,哪些方面要强调差异最大化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管理者如果追求变化的一致性,比追求静止的一致性更有效果,如过程差异最大化而结果一致(头脑风暴),系统结构与要素差异而结果与方向一致,静态时差异最大化而动态一致等等。
总之,一致性原理更注重人的因素,包括:沟通交流,宣传,互动参与,各相关者评价等,是组织积极的改造开发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或理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