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福州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MBA学员,成为我省第一家获取此资格的省属高校。在MBA培养模式引入我国12年后,再跻身这一领域,福大MBA还能掀起多大的热度呢?福建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能给MBA们提供多大的施展空间?
1.“天价年薪”的奥秘
MBA毕业生身价多少?MBA刚刚“舶来”中国时,可以用发烧来形容,关于MBA毕业生的身价更是被媒体炒得火爆,年薪从起薪10多万,一直到80多万,让人以为冠上了“MBA”这个金字招牌,便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潘某,今年华中科大MBA毕业,现任某著名家电企业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年薪12万。此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潘某,在一家企业做了五六年营销,当时的月薪是3000元左右。同样今年毕业于华中科大的MBA林某,现供职于武汉钢铁总公司计划科,念MBA前的工资是3000多元,现在增加到5000多元。据潘某介绍,他的同班同学毕业后,薪资一般增加50%以上,持证待业的极少。潘某告诉记者,就目前来看,MBA学员的市场还是很大的,但是非名牌学校毕业生处境可能会比较尴尬。
李小姐,某猎头公司顾问,2001年毕业的MBA,此前有10年的工作经历。念MBA前,李小姐在政府的经济部门工作,拿的是公务员工资,MBA还没毕业时就有猎头公司找到她,开出了近10万的年薪。但李小姐说,当时,社会上对MBA还处在盲目狂热的阶段,现在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企业对MBA的需求趋于理性化。就她所在的猎头公司与企业打交道的情况看,去年以前企业招人还有MBA优先的要求,后来逐年减少,今年就基本没了。
福州某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陈闻告诉记者,MBA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好渠道,前两年很多企业很在意求职者是否有MBA文凭,比如福建的一些网络、电子公司,提出的招聘广告是非MBA不要,现在则偏理性、很实际,看能力。因此,对个人来说,对市场价位与预期价位的巨大落差要有心理准备。今年,北京的MBA年薪最低的才五六万元,而福州甚至连这都拿不到。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猎头”黄宇则对记者的采访十分谨慎,他说现在MBA满天飞,很多企业都表现得十分警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关于MBA的天价年薪,一种情况是班上少数人到大企业任职,获得了高薪,经过媒体爆炒就被认为是MBA的普遍身价;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确实有这个实力,值这个价。比如我省某民营企业一位副总,现到广东一家企业任职,年薪是160多万元,这位副总是MBA。但有一点必须清楚,广东方面开出的天价年薪并非单纯冲着他的MBA头衔,而是该人士拥有10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水平!
2.MBA遭遇三大困惑
显然,曾经热得烫手的MBA在就业市场并不如预期的那般抢手,想像中的高薪也遭遇现实的尴尬。其实,出现这样的局面,更多的是来自于人们对MBA的困惑。
困惑之一:
MBA教育鱼龙混杂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87家大专院校获得MBA学位授予权,但MBA的入学门槛、学习方式众多,让人眼花缭乱。如MBA有几种:高级MBA即EMBA,招收的学员必须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联考MBA,有三五年工作经验,参加全国统一的MBA招生考试;单招单考MBA,只要参加本院校考试即可。学习方式有全脱产和半脱产,半脱产的在职MBA以纯粹拿学位、混文凭的居多,这些人多为政府经济部门人员、大学老师、企业职员。
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MBA课程班,鱼龙混杂。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目前社会上冒牌的MBA教育不少,冒牌的MBA学员满天飞!一些培训公司或咨询公司打着MBA旗号,或以境外一些‘克莱登大学’为名,举办各种‘MBA速成班’、‘MBA研修班’或‘MBA学位班’,目的在于商业赢利。我国MBA教育是一种严格的专业学位教育,不是‘岗前培训’!”
如此混乱的MBA市场,不仅让用人单位面对MBA乱花迷眼难辨真假,也让真正的MBA教育声誉大跌!
困惑之二:
MBA学生未必能实战
某猎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用过MBA的企业反映,MBA们侃起理论来一套套,但面对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这也是近年来企业对待MBA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比如,有的MBA在求职时,推销自己“最善于理财”,其实他只是善于理财这门功课。从书本到实践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福建三木集团已引进过六七个MBA毕业生,该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引进MBA就持理性态度,这些人念MBA前都已在对口岗位有五六年的工作经验,工资也是与岗位挂钩。否则,没有对口岗位的实战经验,也许MBA还不如一般的大中专毕业生。而正输送自己的骨干员工进行MBA课程培训的金得利集团老总则告诉记者,MBA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是很重要的,但MBA毕业生到了企业后,能否发挥作用,还与他是否融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有关,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来,我们的MBA都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学院派教授们的“杰作”。国外学校是开放式的,40%~50%的老师是聘请的客座教授,这些客座教授大多是有实战经验的企业老总,他们能把外面新的理念和信息带进学校;二来,由于MBA采取的是全国联考,考取的往往是些工作资历浅、管理经验欠缺但应试能力很强的年轻人,这些人即使毕业后,离真正的管理人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困惑之三:
MBA毕业生喜欢跳槽
由于对MBA过分的炒作,社会上对MBA的认识也陷入了一个误区,学员们以为学了MBA就可以包打天下,用人单位也以为你是MBA,你就该啥都会。这样的误区导致了供需双方语境的差异,最终的结果是MBA们难以在一家企业久留,工作流动率很高,比如福建某家上市公司曾用过6个MBA毕业生,但现在他们已全部离开。
MBA毕业生易跳槽,一旦有了这个印象,也让企业在招人时望而却步。
3.真才实学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是不是现在MBA已没有多大的市场空间了?MBA到底还有多大的价值呢?
对此,前来福州大学指导办学的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我国的MBA教育发展得很快,但并不过剩。一方面,全中国的企业总数实际上超过1000万家,我们现在已经毕业的MBA人数,大概是2.5万人左右,到目前为止累计招生的MBA,全国而言大概是6万人左右。跟我国这么庞大的企业数目相比,我国的MBA确实还是少得可怜。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目前的GDP大概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就美国1971年的统计数据,那一年授予MBA学位的是2.7万人左右。而在这之前,美国累计授予MBA学位的就已经有13万多人。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如果说市场不需要它的哪一个产业,它就会萎缩下去,那么对MBA教育也是一样的,这样比起来,我国目前的MBA教育就不会过热。
那么,福建的需求情况又是如何呢?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吴世农教授认为,我省的MBA教育缺口相当大,我省最早开办MBA培养的厦门大学历年来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生源充足就是个例证。今年MBA报名人数虽有所回落,这只是由于过去几年MBA教育增长速度很快,现在进入一个正常的调整期。吴教授认为,福建的企业界对MBA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在福建省众多知名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中,中高层管理班子都有MBA的毕业生。随着福建省大量的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几年很多民营企业都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实际上很普遍的原因是希望突破规模扩张与管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而这些企业在谋划新的发展思路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受过高层次管理教育的MBA人才的大量需求。
某猎头公司负责人则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电视机这个产品,现在市场是极大丰富了,普通的电视机价位已经很低,但高端的、有品牌的电视机依然能在高位上坚挺。目前,MBA也进入了品牌时代,那些好的学校造就的有真才实学的MBA毕业生,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真正体现MBA教育的价值。
4.如何打好MBA这张牌
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作为学校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MBA教育,作为个人如何让MBA头衔名副其实,这也许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仝允桓教授认为,MBA教育的瓶颈之一,就是教材的本土化。质疑MBA的媒体往往认为从课程到师资都不行,客观地说可改进的地方很多,与美国顶尖商学院比还有很多不足,但其实美国有1000多个学校在办MBA,我们看到的只是顶尖,中国也一样,将来社会是看品牌的。国内很多管理学院在硬件设施上不会比国外差。教材大批引进的是国外教材,清华用的就是完全的英文原版教材。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本土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改进这一块,清华已投入了400万元编本土案例。
福州大学则雄心勃勃准备打出地域牌,陈国宏教授告诉记者,该校在案例教学上也会用福建的案例。目前有老师在专门编写福建的案例。实达、福日、移动通讯等都已进入案例库。厦大虽然没有专门编写本土化教材,但是教师会根据自己的课程,结合本土案例进行教学。
陈闻则直指现在招生存在的弊端,一些刚出大学校门的很能念书的学生要拿高学历文凭不难,但是,MBA要求实践经验,通过案例研讨、碰撞解决实践中困惑的问题。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位今年毕业的学生竟被推荐攻读MBA,这样的弊端必须检讨。
此外,就个人来说,对MBA要有理性的认识,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MBA。在采访中,记者就听过一个例子,有个学外语的女孩,原来在政府部门工作,为了提升自己,女孩报考了MBA,但她的兴趣点始终不在与人打交道上,也就根本不适合管理,因此在就业上一直显得无所适从。某猎头公司负责人认为,MBA可以作为改变人生的一个途径,但绝不是适合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