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除了大家已经谈到的一些积极作用之外(这里不作探讨),还有一些副作用,必须引起重视。概括来说,这些副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贱卖产品和资源赚外汇,抢占廉价产品市场,打击了部分国家相同的行业,客观上挤占了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然后是他国对中国产品无休止的反倾销诉讼;其二,贱卖了中国的劳动力,让中国人与外国人干一样的活,却让中国人拿别人二十分之一的报酬,中国劳动力被贱卖之后,陷入“低培训/教育——低素质——低收入——下一代低教育”的怪圈。其三,为了维持僵化的汇率体制,政府把赚来的外汇换成美元资产,客观上帮助美国人巩固其金融霸权地位;其四,忽略了制度建设,助长了仿冒和造假,鼓励了恶性价格竞争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中国创新和技术进步受到巨大的阻碍;其五,长此以往,中国经济将有可能陷入持久的恶性循环。
汇率是政府或中央银行的事情,贱卖产品是企业的事情,贱卖劳动力是劳动者与企业主之间的事情,技术陷阱则是体制上的缺失造成的。
“廉价劳动力”优势背后的辛酸
中国吸引FDI的最大卖点是“廉价劳动力”优势,这个优势确实很大——我国的劳动力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素质不低,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熟悉制造工艺,真可谓“价廉物美”。据粗略统计和初步比较,纺织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是美国1/30—1/25;电子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是美国1/30—1/20;汽车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德国1/20—1/10。2004年7月,广东省总工会在全省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调查显示,近七成(69.6%)的外来工来广东工作的时间在3年以上,其中在粤工作5年以上的占近四成(39%)。而他们的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国家纳税标准)占48.2%,月工资收入在1200元(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的实际纳税基数)以下的占近八成(78.7%),月工资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高达89.4%,而广东2003年全省在岗职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不包括在职工统计之列)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为1675元,也就是说,外来工中仅一成的人月工资收入达到全省职工的平均水平。实际上,这些流动的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每月在800元以上(包括必不可少的租房、交通、通讯、吃穿用等)。有13.2%的进城务工人员入不敷出,63.2%的进城务工人员没剩下多少钱。这就是说,有80%的人是没有能力支付进修等学习费用的!所以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正常的工资收入只能维持其生活开销,要多挣钱,只能靠加班。
恶性循环是如何形成的?
低工资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开始。尽管许多员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提高,但几乎没有可能进行学习“充电”,因为自己微薄的工资仅能维持城市的高成本生活。同时,高昂的教育收费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门槛,形成这一庞大人群的“教育荒”,进而导致“技工荒”的出现。技工荒——其前提是工人技术知识吸收不够——由教育的失败引起。企业忽视培训,则直接导致教育机构生源减少,也减少了教育机构的收入来源。这也使得中国的知识阶层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
【实例】
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圆。进口商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
粗略计算:
中国生产企业的直接成本是12美圆,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
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
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
美国公司的毛利32美元;
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
在此链条中,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才获得了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大都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生产者承担。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业效率低,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难增加利润,也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不少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张帆,2004)
中国经济正在落入“低技术陷阱”
广东省总工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高竞争力”,正使中国经济陷入一个低技术的陷阱。中国的劳动力太便宜,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素质,因为新技术虽然节省人力,却需要投资。如果人力太便宜,那么买设备的钱还不如用来多雇几个工人合算。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术的外商,在中国设厂也宁愿多雇些廉价工人,少用昂贵的先进设备,大大影响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近些年来,在这里发展起来的企业,基本上是以加工和组装为主。2002年广东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到3成,而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占了71.8%。由于受国际贸易条件限制,加上国内市场狭小,这些产品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在这样的企业中,流行的说法是:只有靠压低工资,才能有利可图。在这样的企业里,如果大量使用熟练的技术工人,并支付较高的工资,是难以想像的。
“技工荒”与“低技术陷阱”正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劳动报酬越低,越难留住技术工人,企业也越难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只好请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打价格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中国经济结构改革陷入泥潭,中国企业只能在国际工业“食物链”的最底层苟延残喘。而现在的国际企业竞争,早已不再是劳动力成本的“价格战”竞争,而是以比拼技术含量、创新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竞争。2004年1-11月,欧盟共对华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9起,是2003年同期立案数量(3起)的3倍。这9起案件涉案总金额为5.7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1.18亿美元增长383.1%。这也是欧盟自2000年以来的同期对华反倾销立案的最高纪录。(张帆,2004)
于是,一个循环形成了:劳动力越便宜,企业越不愿意投资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竞争力,工人工资就不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已成为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派生出来的问题——可怕的恶性循环。
应招的农民工越来越少
广东取消春节后一个月禁招新民工令后,入粤农民工不增反减。截至2005年2月15日,通过铁路到达广东的外来工超过10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6%。在取消了春节后一个月内不得招收新民工的禁令后,入粤民工竟然不增反减。受外来工减少的影响,部分企业节后补充新员工的难度加大,连续两个工作日都出现了有岗位难招工的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劳动薪酬太低了!
广东省一类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才684元。2005年流入广州的外来工不升反降,主要是由于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薪酬不再具有吸引力。低工资,使“民工荒”变成“技工荒”。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调查,2004年开始席卷珠三角的“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供求矛盾上。2004年1月~6月,广东省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3.8万人,而实际求职的只有2.5万人。低工资,最先跑掉的当然是有技术的工人。相对于普通工人,有技术的工人更有条件寻求报酬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岗位。剩下的就是只会做最普通的工作的工人。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巨大,普通工人是从来不会缺少的,所以,“民工荒”就逐渐表现为“技工荒”了。
附录:对话记录
笔者对话过好几位从事出口加工业的老板。2004年5月,我(Z)与一位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老板(简称“X”好了)之间曾经有如下一段对话:
Z:在你的工厂,一般工人一个月拿多少?
X:一般是700到800块。
Z:管吃住吗?
X:都不管,这些都是工人自己搞定。
Z:收入这么低,他们怎么生活?
X:这些农民工,有一份工做就不错了。
Z:你说去年一年赚了四千多万元,为什么不给工人加一点工资?
X:加工资?有没有搞错?我雇了三千多人,一个人一个月加100块,我一年要多拿400多万块。
Z:还不到你去年纯利的10%,应该是可以办到的。
X:你可以这么算帐,可是,现在同行都是这么给工人开工钱的,我干吗要多开?再说,我现在要扩大规模,要多接定单,现在,我的定单很多很多,都是跟国外大厂配套的。我正在东莞建新的生产线,我的流动资金非常紧张。不可能给工人加钱。
Z:你的效益这么好,资金紧张,可以找银行贷款嘛!
X:别提银行贷款,一提我就要骂人。申请银行贷款,他开口就要房产抵押,我连厂房都是租来的,哪里有什么房产做抵押?我说把设备拿出来做抵押行不行?他说,不行,谁知道你什么时候把设备搬走了?天哪,听银行的口气,好象这个世界全是骗子。我们这些搞实业的,没工夫跟银行磨嘴皮子。
Z:在你们赚钱之后,至少应该把一部分利润拿出来给工人加工资,10%不算多。一定要考虑工人的利益。我这个人说话难听一点,也可算是专家意见。你一定要听我一句话:现在加还来得及,如果晚了,后悔的是你自己。
X:我不会加的,大家都在这么做。你看,这里的农民工到处都是,四条腿的动物越来越少,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他们要吃饭要活命,就要打工,你还担心我找不到人吗?
Z:我不担心你找不到人,我担心到时候你找不到愿意给你卖命的农民工。
X:别吓人!农民工满世界都是,工钱嘛,我爱开多少就开多少,…… 不,我的意思是别人开多少我开多少,我干吗跟自己过不去?
Z:我担心你很快会后悔的。
2005年3月初,我们之间又有一段对话:
Z:听说新的生产线建好了。
X:设备早就安装调试好了,定单也有,就是招不到工人。
Z:那你是说新生产线现在还闲着?
X:不闲着还能怎么样?找不到人啊!我需要一千多工人。招了好多次,连一百人也没找到。
Z:这下该给工人加工资了吧?
X:加工资?我现在就是把工资提高一倍也找不到人。真他妈的邪了门了!(多次气得拍桌子)
Z:生谁的气呢?我的话你就是不听,要怪的是你自己,是你太邪门了!
X:我不是不听你的话,我是不想加工钱,……减少我的利润。
Z:你的利润?现在还谈利润?要是没有工人给你打工,你的利润从哪里来?
X: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也许,我应该换个地方建厂了。
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是终极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占收入5%或更高比重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而中国企业能达到这一国际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了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而我国每年上万亿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
事实上,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所谓比较优势正日益被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以及周边国家、拉美国家所模仿,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资源成本比较优势已经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贴牌等简单的加工层面,满足于给自己创造1-2%的利润,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即使是在政府出口退税政策的扶持之下,也只能获得微薄利润,最终将失去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