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吹起。深圳,以其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谱写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起步,先发展以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然后与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并积极打造全国金融中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 深圳,在新形势下风光不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等新形势的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进入全面推进时期。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优势在逐步失去,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历史使命似乎已经完结。正因如此,一些有志之士看到并忧心深圳未来的发展前景。2002年11月19日,一个名为“我为伊狂”的网民在人民网等网站发表了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深圳市政府采取行动,在南方都市报、新浪网等媒体的合作下找到了作者,并促成了深圳市长于幼军亲自与该文作者面对面公开对话,公开探讨深圳的下一步怎么走。 深圳,会否被抛弃?在人才吸引上,从前些年趋之若骛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候鸟北迁”;在企业发展上,于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中兴和华为等已纷纷把总部迁往上海;在作为深圳经济发展支柱的金融产业上,平安保险似已“脱壳”北上,第一纳税大户招商银行也正实施中;在引进外资上,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正呈递减趋势,香港对大陆的投资已不仅限于深圳而面向更大更广的地区;国家的投资,已明显倾向于长三角等更多地区……另外,国有经济改革迟缓、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治安状况日趋恶劣、城市环境捉襟见肘等内伤,严重制约了深圳的发展潜力。所有这一切,似乎在向人们显示,昔日的时代宠儿正在失去头上耀目的光环。 深圳,在创新中求新生。深圳市的领导和社会各方已深深认识到,深圳正处于一个困难与挑战凸显的重要转折时期。新形势,需要有新的思维,进行新的定位,创造新的优势,开创新的业绩。重振雄风之关键,在于创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使过去是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现在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示范基地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创新求得新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由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外向度;打造金融中心区,以及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制定政策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促进人才引进等。特别是深圳针对制约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行行政制度改革,实行“行政三分制”,为深圳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制优势和动力。 我们该从深圳的发展历程中学到点什么?深圳的危机告诉我们,事物的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永远的优势和劣势,随着时代的变迁,优势和劣势都是会变动的。同时也提醒我们,事物要想保持优势地位,就要善于把外界的有利条件转变为自身的优势构成,或者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优势。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危机中,北京的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在非典危机发生之初,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首都北京,本来有足够的人、才、力、技术等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将非典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或局部小的危机之中。然而,正是没有很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些优势,使得形势发展到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全城为之恐慌,市长也被撤了职。其后,政府重新制定应对措施,在充分利用原有优势的同时,积极挖掘新优势,经过全力拼搏,不但有效控制了非典,还提高了政府的威信,重塑了政府的形象。
![卢永生:深圳危机的启示](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27492660440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