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小故事,让我明白了管理中一个浅显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非典”期间,为了预防感染,单位统一发放了一些中成药给每位职工,要求回家后同家人一道服用。我那四岁的儿子尝了一口后说什么也不想喝,药确实很苦。我坚持要儿子喝,但儿子就是不肯,我有些生气。但想想儿子太小,强行也不是办法。于是,我把儿子搂入怀中,轻轻地告诉他:“儿子,现在外面流行一种病毒,如果不吃药,有可能会感染,如果感染了,会很难受,到时候就要到医院打针才能治好,如果我们把药喝了,就不会有事了,也就不用打针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儿子端起药一口而尽,还告诉我说好喝。我的心理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第二天,我如法炮制,很顺利地让儿子喝了药。这件事让我感动了好一阵,我觉得,儿子虽小,但也能听懂道理。我的办法之所以起了效果,还因为我了解儿子的心理。儿子自小怕打针,每次到医院打预防针,都要费很大的劲,以至于一说起上医院儿子就会哭闹。我抓住儿子的这种心理,让他自己进行了利弊权衡,如果不吃药,可能眼前会好受一些,但如果生病,打针会更难受,因此,尽管儿子很小,他仍然清楚地选择了对他来说有利的选择。 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启发,在工作中其实也应该利用人们天生的权衡利弊的心理来进行人的行为管理。这些年,大家都在讲激励,都认为只要想办法正面表扬激励,就会有好的效果。但事实不是这样的。由于只讲鼓励不讲批评处罚,部分人的心中也就没有权衡之分了,做对了,会获得表杨,做错了,得到的是包容以及再一次的鼓励。换句话说,这部分人不需要再做“权衡利弊”的选择了,只管做,不管对错。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来说,自我的严格要求会让他们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但对那些责任心不强的人来说,却是多了些放纵不管的意思。因为不需要再权衡比较,如何做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显然与希望是相悖的。如果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明确是非标准,表明对待是非的态度,相信人人都会在心底做好利弊权衡,因此也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从而在心底自然形成一种力量,约束自己往有利的方向努力。因此,对待工作中不能容忍的错误,应该予以适当的惩罚,比如,酌情给予经济上的适当处罚,相信会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因此,凡事都应从利弊两方面考虑,单讲利或弊会形成两个方向的极端,而综合起来,让人们始终都必须进行利弊权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婚姻 权衡利弊 充分应用人的权衡利弊心理](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274847140787.jpeg)
所以,我们宣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应该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有时适当的处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在某些时候,处罚比积极的鼓励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