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唐朝,唐太宗领兵30万离京城,征战辽东。不巧,到了大海边,沧海无际,无法渡海。大将薛仁贵看到唐太宗焦急的样子,想出了一计:他先请唐太宗到旁边的一座营账,与文武百官饮酒作兴,歌声四起,唐太宗酒酣兴奋之余,忽然听到营账外面波涛汹涌,走出营账看到自己的大军浩浩荡荡的正在乘船渡海,已经快到彼岸。原来是薛仁贵心理担忧天子惧怕大海放弃东征,所以便请皇上喝酒作乐,他再指挥大军乘船渡海,由于过去皇帝贵为天子,后人称之“瞒天过海”。 在银行竞争当中往往为了防备对手,保留某一客户,对客户的信息总是藏了又藏,格外神秘。但时间久了,就容易司空见惯,掉以轻心。这个弱点就常常会被对手利用。 在武汉甲银行和乙银行是两家竞争对手,经常为争夺客户资源面红耳赤。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甲银行的小王和乙银行的老张两位新老客户经理照面。由于小王一时高兴,见到同行如见知音。忽视他们是竞争对手,不小心把客户信息透露出来。结果吃了“哑巴亏”。

原来,在一个月前,小王见到老张就开始大谈它的业务客户,一是想向老张讨教经验,也想从老张那儿得到一些市场信息,老张比较狡猾,只听、点头、抱臂不语。偶尔老张也问得几句。小王感觉到聊得很投机,可找到了一个“老师”。而城府的老张思维上很成熟,使小王更加佩服。小王便邀请老张到餐馆就餐,喝着酒、聊着天,就谈起了他有一个客户,这个客户是个上亿元业务交易额的客户,自己用的公关招数很多,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可是还没有攻破。想请老张赐教一招儿,可老张心里想,小毛孩乳臭未干,不让你交交学费,你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看老张怎么给你玩儿。 事后,小王就带老张一块儿去见那个客户,在与客户交流中,老张不断地向客户夸奖小王这个人,说你甭看年轻,可工作起来很有激情,你应该对小王很放心。这时客户心里在想,你老张也是银行的,你怎么说起同行的小王这么好呢?顺便就问了老张所在银行相同的业务情况,老张轻描淡写的说了一点,继续向客户推荐小王所在银行的业务。这家客户觉得挺有意思表面显得也非常高兴,并答应小王很快给予答复。离开客户,小王激动万分,要好好感谢老张的帮忙,从内心来讲,感到老张真是个的大好人,我一定要跟他交个好朋友。 可老张回家以后,根据和客户谈的情况和客户的信息,连设三招:第一招,设置订制产品;第二招儿,找到这个客户的主管部分,展开了高位营销;第三招儿,他通过有关信息找到了客户的老婆采取了穿梭营销。这些事情小王一概不知,他还经常打电话,赞扬小王,你将做成一旦很大的生意,使小王麻痹,小王不断的说一定要给你“回报”。 每次三人一见面,老张仍然向客户推荐小王的业务,但在客户心中,已经越来越倾向老张。这些小王一直蒙在鼓里,仍然催促客户早做决定,等到最后客户最后决定时,小王仍在很高兴,谁知该客户不是与自己签单,而是与老张签单了,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这个事情,小王非常的后悔,可内心也不得不佩服老张“实在是高”。虽然交了昂贵的学费,但也学到一招儿——“瞒天过海”。想不到老张把当年薛仁贵对唐太宗的“瞒天过海”传授给我了。 上面这个故事,小王确实被老张“瞒天过海”玩儿了一把。可竞争是残酷的,尔虞我诈、互挖墙脚是在银行客户竞争常有的事儿。可老张是老奸巨猾,客户竞争中他可算上一位老手了。小王佩服老张,老张才有机会使得此计,正所谓“老张妙计定客户,小王赔了‘夫人’又‘折兵’”。而“瞒天过海”这一计就是利用人们的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