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五”以来,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主导产业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县域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显著增强,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我省经济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产业高级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依然过大,城市化滞后,农业及农村问题日趋突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需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以认真解决。
今年1-5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7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正是重化工业作出了主要贡献,如占全省国有企业36.8%资产的唐钢等11户钢铁和煤炭企业,创造了占全省国有企业近3/4的利润和逾3/4的税金。此外,据统计,2005年度河北百强企业中,仅钢铁企业就高达32家,平均规模逾57亿元,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5.5%。可以说,尽管面临资源能源乃至政策的多重约束,我省重化工特征仍在加剧,这是在市场需求前提下形成的我省在全国经济分工中的基本地位,并且由此引致我省产品的低端状态。这一地位决定了我省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高投资、高速度、高消耗的产业发展趋向,决定了我省以重化工业为第一特征的经济结构框架。
从实际情况看,我省稀缺的是资本与知识资源,相对丰裕的是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省应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劳动要素密集产业部门作为经济结构的基础部分,意味着我省应当成为该地区的一个主要的工业基地。从目前我省经济结构的实际情况看,我省的重化工业主导引致经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经济发展的粗放问题还有待解决。表现在结构上,则还有如下众多的不合理和不适应:进出口总量较小,出口方式单一,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偏小,工业领域投资偏重倾向明显;国有经济占比依然过大;生产力布局与区位优势错位,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考虑到市场变化趋势和我省的基础优势,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一是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要改变以往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传统做法,充分相信市场,由市场来调节各产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政府投资逐步淡出;要鼓励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发展,鼓励与重工业形成配套关系的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高增长行业应谨慎采用限制性调控政策;要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以多种形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和石化、煤炭、电力、核电、水力等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物流、风险投资、租赁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要继续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适时推动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集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营造河北重化工业的规模效应。
二是认真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在投资方向上,要由单纯扩大简单再生产逐步转向依靠技术升级和产品档次提高转变,要由集中式倾斜重工业转向轻重工业并举,要由偏重第二、第三产业转向三次产业有序有度合理搭配、相互转换、相互促进。在投资工作方式上,要通建立投资与项目建设的跟踪监测机制、搞好市场预期研究等途径,不断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在投资内容上,要由侧重外延式扩大生产规模转向侧重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上来,由侧重“现有”(目前项目和投资中的一般惯用决策思维是,“现有的”即是“优势的”)专项侧重潜力和新兴,既注重搞好现有主导产业,又注重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速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做好七项工作:一要引导和保护企业间建立经济与非经济的联系,二要提供基础设施、信息等公共物品以及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三要发挥好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四要积极鼓励新办企业,五要通过制度与非制度安排形成有益于当地企业集体学习和创新的文化氛围与制度,六要加速培养适用型专业人才,七要制定长期的创新规划。
四是继续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提高民营经济比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与整体福利的提高和改进为目标,致力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整体最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收缩我省国有经济战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五是突出区域特色,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一线两厢”区域战略决策构想,发挥我省两环区位优势,突出我省区域经济特色,以缩小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五条产业发展带(区)为突破口,做强一线,提高一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与两厢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梯次;壮大沿海,推动重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战略东移,发展临港经济,提高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比重和经济外向化水平,增强沿海对内陆经济发展的外向化带动力;发展北厢、提升南厢,缩小两厢与一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六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经济监测预测工作,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建立健全经济监测预测基础体系,及时提供经济监预测特别是宏观政策走向分析成果,为经济运行提供预警服务,充分发挥其导引作用;建立煤电油运、重要原材料及大宗农产品预警和协调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适时对粮棉油等重要商品进行调控,确保大宗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建立项目数据库、投资分析网和市场需求信息网,同时整合省内各级互联网资源,实现经济信息的全方位互联互通,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经济主体及时决策提供及时服务,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